|
(圖片來源:科技日報) |
中評社北京12月13日電/據科技日報報道,在從事民族藥探索研究的第38個年頭,朱兆雲迎來了人生又一個高光時刻。作為知名藥學專家和雲南白藥集團中藥研發總監的她,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2月1日中午,剛參加完新當選院士學習教育暨頒證儀式回到昆明,她又一頭扎進集團科研和新藥研發中。
“當選院士,是科技工作更高的起點,有更高的要求。”朱兆雲說,長年扎根民族藥工程科技領域第一線,堅守雲南邊疆,讓她深感傳統醫藥的博大精深。如何講清中藥的機理,又如何讓它走出國門,是她和團隊追求的目標。
1982年大學畢業後,從制藥廠車間技術員、助理工程師、主管藥師,到雲南省醫藥工業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朱兆雲17年基層歷練,俯身解決了散劑配粉均勻性等工藝質量問題,主持並參與全國第三次中藥資源大理地區的普查,在中藥鑒定檢驗領域多有成果。
22年前,組織上派她出任雲南省藥物研究所所長。當時,雲南面臨藥用資源家底不明、藥材基原不清的難題。作為雲南的藥物研究專業機構,如何破局?
多年後,朱兆雲回憶說,資源是產業發展最根本的物質基礎,天然藥物資源是發展雲南醫藥產業的切入點。她帶領團隊,頂住重重困難壓力,著手集中開展低緯高原地區天然藥物資源調研。這份工作,一幹就是14年。
“作為團隊成員,我十分欽佩老所長的勇氣和執著信念。沒有理想信念和一以貫之的堅守,是不可能成功的。”雲南省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崔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雲南是獨特的低緯高原地區,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豐富的民族藥資源。調研中,朱兆雲帶著團隊“苦幹+巧幹”,以知識積累和工作經驗為根基,用腳步丈量大地,制訂出“民族民間應用+生物學特性+生態適應性”的融合研究方案,既最大範圍地了解家底,又盡量避免走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