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中評社 徐夢溪攝) |
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記者 徐夢溪)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8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現在是“天時地利人和”,給香港經濟發展和產業多元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會,有利於增加香港的競爭力。
聶德權8日在香港特區政府總部大樓接受“台灣媒體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採訪團”採訪,介紹香港融入大灣區建設有關規劃。
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九個重要城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土地面積超5.6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00萬,是很大的經濟體和市場。值得一提的是,灣區內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單獨的關稅區。大灣區將利用制度不同形成互補,推動灣區的區域發展,取得更大的經濟社會和民生發展的成果。
他指出,對香港來說,“一國兩制”讓香港享有雙重優勢。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法律制度和司法獨立,整個區域開放和國際聯繫密切。“一國”和“兩制”給香港更多發展機會,在享有國際金融、航運等服務的同時,新產業也可以透過和大灣區城市的優勢互補發展起來,這給香港經濟發展和產業多元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其次,粵港澳大灣區作為讀書、就業、創業、退休、生活的地方,增加了香港的發展空間,為香港提供了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機會。
再次,香港融入大灣區給年輕人提供了新的機遇。香港經濟產業發展空間狹窄,但融入大灣區讓青年人在文化、藝術、體育方面有很多發展機會,給香港的年輕人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讓他們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
聶德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現在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他特別提到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過程中的頂層設計,指出韓正副總理主持大灣區發展建設的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包括中央有關的部委,廣東省領導和港澳特首,小組可以進行很多政策統籌、突破和創新的拍板。此外,內地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與創新推動發展是一致的,內地有決心把大灣區在“一國兩制”之下做好。
談及大灣區內的城市競爭,特別是與深圳的競爭,聶德權表示,競爭肯定存在,但不是惡性競爭,而是健康的競爭。我們要把餅做大,要看本身發展,但也要有灣區發展概念,強強聯手。
他指出,大灣區內,香港的定位和功能一直都很清晰。在融入大灣區的過程中,香港的優勢會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同時,大灣區給予香港機會,讓香港做地更好,讓新的產業優勢發揮出來,對於我們增加競爭力更有好處。
“台灣媒體粵港澳大灣區聯合採訪團”8日啟程。採訪團由台灣中評社社長俞雨霖率領,包括台灣中評社、中視、中天、TVBS、八大電視台、寰宇新聞、工商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旺報、今日新聞等台灣媒體組成。7天行程將主要參訪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四地,著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建設發展、廣東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廣州台商台企現狀,與粵港澳等地的自然人文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