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如果中國大陸在馬英九“不統”的政治前提下幫助台灣拓展了國際空間,就意味著幫助馬英九政府製造了“兩岸不可能統一”的國際事實。類似的問題還有,兩岸在“不統”的政治前提下達成“和平協議”本質上就是製造“兩岸不可能統一”的國內事實。兩者都會使中國《國家反分裂法》成為廢紙一張,中國失去統一的可能性。
所以,中國黨和政府務必要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小心謹慎,慎之又慎。
那麼,中國大陸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能够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呢?
這就要取決於兩岸就“台灣國際空間”達成的政治互信和共識了。
四、中國大陸在解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的政治選擇;
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就意味著兩岸是處於“反獨促統”的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中國大陸的主要任務是以兩岸不斷建立和擴大互信和共識的基礎上,為兩岸最終統一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全方位的準備。
但是,對於台灣當局不斷用台灣國際空間干擾和破壞兩岸融合的問題,中國政府不應該一味的回避,應該確立解決問題的三種途徑,供兩岸政府政策選擇:
(一)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如果兩岸沒有就台灣國際空間達成政治共識;
在馬英九堅持“不統”和兩岸沒有政治共識的條件下,如果馬英九執政當局執意要加入國際組織,中國大陸可以選擇如下的方式讓馬英九政府加入:
1、 台灣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2、 台灣以“中國台灣地區”的名義進入聯合國下屬的專門機構,如國際衛生組織;
3、 台灣以選擇專業人才的方式代表“中國台灣地區”參與國際事務;
顯然,這是當前的台灣政府不會同意的一個方案。
(二)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如果兩岸就台灣國際空間達成政治共識;
在馬英九堅持“不統”政治前提下,通過兩岸就該主題達成政治共識的條件下,兩岸共同協商台灣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方式和方法。
那麼兩岸可能達成的共識會是什麼呢?
1、 大陸堅持的政治主張是:
(1)兩岸均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2)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3)台灣(含台澎金馬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
2、 台灣堅持的政治主張是:
(1)兩岸均屬於一個“中華民國”;
(2)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華民國中央人民政府”;
(3)大陸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
3、 兩岸協商可達成的政治共識是:
(1)兩岸均屬於一個中國,兩岸對中國的政治含義的認知有分歧;
(2)台灣(含台澎金馬地區)以“中國台灣地區”(或“中華台北”)的名義加入非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
(三)馬英九改變兩岸“不統”政策為兩岸“統一”政策;
馬英九為了加入國際組織而改變兩岸“不統”政策為兩岸“統一”政策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我們就不再做深入分析。留待台灣2016年後的台灣地區領導人再做分析。
在以上三條途徑中,台灣在2009年5月加入類似國際衛生組織的國際機構,唯一具有現實性或可能性的的方式是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經過兩岸協商達成政治共識後,以“中國台灣地區”或“中華台北”的名義加入非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如世界衛生組織等)。
顯然,這不是對中國大陸最有利的一種選擇,基於馬英九“不統”的政治前提,最好的方式是留待馬英九的下一任領導做出“兩岸統一”政治抉擇後再解決台灣拓展國際空間問題。在當前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條件下,最好是為台灣政府劃定相關國家空間問題的“紅線”。
中國黨和政府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兩岸的和平統一問題必須要經過較長的兩岸融合的歷史後才可能實現,少則七八年,多則幾代人,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當前的歷史環境下實現兩岸的統一。
所以,處理兩岸統一問題,務必保持戒驕戒躁的心態,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創造和積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統一形勢”上。中國大陸切忌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依賴“外部國際勢力支持”、“台灣政治領導人主觀轉變”或“單一的優惠政策”上,因為這些都是極其危險的兩岸統一思路或思維,會直接葬送兩岸統一的大好形勢和局面。切記!切記!!
五、拓展台灣國際空間對兩岸統一的政治影響;
至於中國黨和政府會選擇哪一種許可台灣加入非主權國家參與的聯合國的方式,這很大程度取決於中國最高領導人的行為方式和整體政治考量。
假如中國領導人希望(或急於)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有一定的突破,或者說希望(或急於)取得一定的政治成就,就會在馬英九堅持“不統”的政治前提下做出讓步:許可台灣在“不統”的政治前提下以適當的名義加入非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
如果是這樣,中國大陸將為以後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埋下“禍根”。因為中國大陸一廂情願的所謂“政治善意”只會得到馬英九執政團隊的恥笑和譏諷。長久以來,馬英九始終是以鄙視和厭惡的心態對待中國大陸,對兩岸民衆無任何的民族情感。即便中國大陸要“做球”給台灣政治領導人,也不應該是留給始終堅持“不統”政策的馬英九之流。如果中國黨和政府看不懂台灣執政黨和領導人的始終妄圖獨立於中國的“狼子野心”和“首鼠兩端”的政治品質和格局,是不可能制定適宜的兩岸關係發展政策的。
中國黨和政府在制定兩岸統一政策或思考兩岸事務時,可不能摻雜權力或路線之爭,因為那樣只會導致不清醒和不明智。中國黨和政府應該在真正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客觀的制定長期、穩定的兩岸統一的方針、路線和政策,並且要保證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都能得以不斷的貫徹和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