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四點存在著“內在邏輯性”。即:
首先是馬英九認識到落實發展台灣的政治和經濟目標,離不開中國大陸的配合和支持。
其次,台灣與中國大陸談判的唯一政治資本就是把中國大陸懼怕的“台獨勢力”當做兩岸談判的“政治籌碼”。
然後是要選擇 “愛台灣”的“政治精英”來把握和控制“台獨勢力”。
最後就是選擇人選的政治標准是“台灣的主權由2300萬台灣民衆決定”和“‘中華民國’是存續了97年的主權獨立的國家”。顯然,馬英九認為蔡英文是適合的人選。
對於蔡英文而言,在政治理念上,民進黨除了主張通過兩岸對抗的方式建立“台灣共和國”外,與馬英九在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以,“雙英會”僅僅是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相互政治利用的島內政治談判而已。
對於這場政治談判,無外乎三種政治結局:
第一種結局:執政黨和在野黨“各執一詞”,即“各說各話”;
執政黨和在野黨“各執一詞”如果細分,還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就是雙方各自強調“愛台灣”的政治標准:
1、 馬英九強調“‘中華民國’是存續了97年的主權獨立的國家”及“中華民國”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2、蔡英文強調“台灣的主權由2300萬台灣民衆決定”及“台灣獨立”是2300萬台灣民衆可以做出的政治選擇;
第二種情況就是雙方各自強調台灣當前需要面對的困難和問題:
1、馬英九強調:台灣的國際空間、政治貪腐和經濟困難應該優先考慮。這就需要島內政黨團結共同承擔台灣的經濟危局和政治危局;
2、蔡英文強調:挽救台灣當前的政治危局和經濟危局不能出賣台灣的主權,應當選擇與中國大陸對抗的發展道路,由2300萬台灣民衆集體向中國大陸“發聲”的方式實現“台灣獨立”;
如果台灣執政黨和在野黨的“雙英會”的結局是“各執一詞”,僅僅說明民進黨無法擺脫“台獨勢力”的控制和影響,也代表著“暴力小英”還會繼續向“血腥小英”轉變。但是,這為中國大陸積極應變提供了時機,希望中國政府不要再喪失這歷史的“政治介入點”。中國大陸可不能因為擔憂台灣政治困擾或流血而畏懼不前或猶豫不定。因為,實現兩岸統一的歷史任務,不可能只流下台灣民衆的鮮血,而大陸民衆或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大陸政府官員會置身事外或無需流血。如果中國大陸是這樣“思考”的,那只能說明中國大陸犯了“政治幼稚病”了。
第二種結局:執政黨和在野黨形成“政治默契”,即“藍綠串謀”;
蔡英文為了挽救民進黨及自身的政治困局,與馬英九形成如下“政治默契”:
1、 馬英九支持和保障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以“和平”“合法”的方式表達“台灣主流民意”;
2、 蔡英文希望馬英九以政治權力為民進黨收拾“血腥政治”的“爛攤子”;
3、 民進黨以黨內政治處分的方式處理“極端分子”;
4、 馬英九以不刑事起訴的方式處理蔡英文;
台灣執政黨和在野黨的“雙英會”的結局如果是形成“政治默契”,僅僅說明“台獨勢力”已經超過了台灣兩黨可以控制的範圍或者兩黨已經明確意識到台灣即將發生“武裝台獨”或有組織、有規模的“武力台獨”。這對於中國大陸而言,需要進一步收緊國際及島內的反獨促統的統一戰綫,為台灣政黨劃出更加清晰明確的“不得不統一”的“政治紅綫”。否則,台灣政局的失控將在所難免。
第三種結局:執政黨和在野黨達成“政治共識”,即“馬蔡合流”;
執政黨和在野黨達成“政治共識”:
1、“中華民國在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且已經存續了97年;
2、 台灣的未來由2300萬台灣民衆共同決定;
3、 “台灣獨立”是2300萬台灣民衆可以做出的政治選擇之一;
台灣執政黨和在野黨的“雙英會”的結局如果是達成“政治共識”,那表明馬英九執政團隊已經完全由“恢複一中憲法”脫序進入“維護台灣獨立”。其結局是可以想見的,我們就無需顧慮和擔心兩岸統一了。
綜上所述,事實上,這三種結局并非獨立的“台灣事件”,其實更多的是台灣尋求獨立的三個發展階段而已。橫亘於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障礙僅僅是“台獨勢力”的暴力化和血腥化的發展現狀而已。換句話說,“台獨勢力”吞噬的不僅僅是中國國民黨回歸“一中憲法”的執政基礎,也有民進黨“理性問政”的執政基礎。
在中國大陸沒有能力對台灣政黨、社會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施加更為有效的政治壓力的條件下,唯獨能做的就是《國家反分裂法》的政治和法律底綫了。
那麼,“雙英會”最有可能的政治結局會是什麼呢?
依據我們對馬蔡二人的認識,及台灣的政治格局的把握,更大的可能卻是“雙英會”的破局或第一種結局,即執政黨和在野黨“各執一詞”而已。
但願吧,願天佑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