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慶全 北京 研究生
台灣問題的產生與發展既是中國內戰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國外反華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所產生的問題,同時又是島內“台獨”勢力企圖分裂祖國,推行“漸進台獨”和“法理台獨”的結果。台灣問題的核心是兩岸統一與“台獨”之間的博弈與鬥爭。
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不爭的事實,由此所提升出來的“一個中國原則”也被世界廣泛承認。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必然是建立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的兩岸統一。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當前我們工作的重點。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已經明確指出“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必然”。
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主要取決於三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大陸實力、“台獨”分裂勢力以及以美國為首的國外反華勢力。以上三種力量的博弈產生出台灣問題解決的兩種方式:兩岸和平統一和大陸以武力統一台灣。對此,中央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但也明確指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為“反獨促統”,2005年3月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該法明確指出:“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與頒布實施反映了中國人民一致的心聲,成為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和國外反華勢力企圖分裂祖國的重要法律依據。
李登輝和陳水扁在台主政期間強力推行的“台獨”政策不斷衝擊“一個中國原則”,不斷觸動大陸“國家統一”的底線,加劇台海之間的緊張局勢,使兩岸長時期處於戰爭的危險邊緣。大陸方面本著“尊重台灣民意,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以台灣人民福祉為重”的善意,以求真務實的態度,靈活的方式,一次次成功的化解兩岸之間的危機,推動兩岸關係向著和平發展的軌道航行。
2008年5月20日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執政台灣後,兩岸關係開始進入“和平發展”的新時期。從當前及以後的形勢來看,兩岸之間的和平統一將是台灣問題解決的最終途徑與方式。
一、 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4月16日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提出,“求和平、促發展、謀合作是時代的潮流,也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題。”兩岸和平發展理論的提出,揭示出當前及以後兩岸關係發展方向與目標,更豐富、發展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戰略構想。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六點意見”,強調指出“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把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奮鬥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攜手共進、戮力同心,努力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和平發展”理念的提出“即表明了我們的原則立場,又呼應台灣同胞的合理訴求,既顯示了我們的決心與信心,也體現了我們的誠意和善意。”同時,“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
“和平發展”理念也被馬英九當局接受,並成為其處理兩岸關係的重要理念之一,在其大陸政策中積極回應大陸的善意,貫徹“和平發展”的理念,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
在以“和平發展”為核心的兩岸政策的推動下,兩岸關係實現歷史性的發展,取得一系列的重大成果。首先,以“九二共識”為基礎的兩岸政治互信的重建與增強,降低了兩岸之間的猜忌與誤判,有利於兩岸之間由對抗向和平發展的轉變。其次,兩岸“三通”的實現,更加便利兩岸之間全方位的交流,不僅為台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也加深了兩岸人民之間的了解和感情,既有利於兩岸人民共同聯手抵制“台獨”分裂活動,也有利於台灣同胞深切體會大陸發展的成就。第三、簽訂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ECFA的簽署是實現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經濟合作制度化的必然選擇,是台灣經濟擺脫困境,加快、實現轉型和升級的必要途徑,既有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兩岸共同應對日益嚴重的國際競爭的衝擊,更有利於兩岸政治互信的鞏固與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鞏固與發展。
二、“台獨”勢力活動空間大為縮小
2008年民進黨在台灣喪失執政權,使“台獨”勢力遭受重創。當前,兩岸和平發展的成果已經惠及台灣民眾的實際生活,逐漸影響、改變著台灣的民意結構,“和平發展”的理念被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接受,大大消減了“台獨”勢力生存與活動的空間,其可以操弄的政治議題大為減少。
雖然當前民進黨在一些選舉中取得一定的勝利,還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但是,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推進、拓展,兩岸合作發展的成果不斷惠及民眾,民進黨原有的保守、偏執、謀求“台獨”並危及民眾福祉的政策必然不被台灣民眾接受,將嚴重制約民進黨的發展。所以為應對困境,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被迫由傳統的激進“台獨”立場轉向務實,企圖應對以“和平發展”為核心的兩岸關係。
同時,廣大的民意也將影響到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政策決策,從而推動台灣當局最終走向兩岸的和平統一。
三、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強大後盾
國家綜合實力包括國家的政治決策與管理及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文化實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內政治走向和國際地位。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勇開拓、銳意進取,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實力與魅力。
中國的經濟不斷發展,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強。德國《經濟周刊》撰文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對世界經濟貢獻超過20%。中國科技實力不斷的增強。科技部2007年10月15日公布“中國科技實力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目前科技人才資源總量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原始推動力。同時我國核心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近幾年中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2006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2007年10月“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向世界顯示了中國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在文化軟實力方面,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今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向世界展示一個強大、統一、和諧的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主動承擔起一個大國應有的責任與義務,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朝鮮六方會談在北京的舉行,中東問題的斡旋,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和內部深層次的合作,應對“金融海嘯”的大國舉措等等,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所具有的風範與職責,向世界表示了中國和平崛起的誠意。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有效的遏制了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台灣問題的干涉。
上世紀90年代,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推動下,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結束了中國長達一百多年的殖民歷史。在大陸強大的經濟政治的支持下,在中央政府的關懷下,香港、澳門在回歸後的十幾年裡,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港澳人民充分享受到了強大祖國的恩澤,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與自信。回歸後,香港、澳門的發展用事實證明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實用性和正確性。
近幾年來,大陸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廣闊的市場條件,本著信賴、關心台灣同胞,以台灣同胞福祉為重的誠意,積極主動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發展新思維,開拓新領域,急台灣同胞之所急,想台灣同胞之所想,努力使台灣同胞共享祖國發展的惠澤。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凡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現階段,以大陸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加強兩岸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密切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分離孤立“台獨”分裂勢力,同時又有利於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的經濟實力。
2005年3月14日,在中國第十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令國際社會矚目的《反分裂國家法》以2896票贊成,無反對票的結果高票通過,並隨即由胡錦濤主席簽署國家主席令予以實施。《反分裂國家法》的通過表明中國政府對於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使國際社會再次認識到全體中國人民捍衛國家 領土主權完整的國家意志和堅定決心。
日益強大的國力增強了維護國家統一的堅定決心,為打擊“台獨”分裂勢力和國外反華勢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奠定堅實的基礎。
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畢竟兩岸之間有長達60多年的分離,兩岸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社會風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尤其是“台獨”的理念還存在於部分台灣民眾的思想意識中。台灣問題的解決只有兩岸堅持“和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促和平,以和平促發展,以經濟的統合推動政治層面的統合,消除兩岸之間種種分歧,最終實現祖國的統一,讓兩岸人民共享偉大祖國發展的成果,共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