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永濤 遼寧大連 職員
這裡,必須重述一下“九二共識”的來由:
1992年10月28—30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香港舉行商談,由於雙方關於一個中國的文字表述有歧義,以致會談結束後兩會仍沒有達成協議。11月3日,海基會正式致函海協會,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會16日正式回函通知海基會,海協會的口頭表述要點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該函還附上海基會增列的第3項口頭表述文字。12月3日,海基會函覆海協會,對達成共識未表示異議。從以上兩會來往的信函中可以看出,雙方的共識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
可見,“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國原則,與“各自表述”共同構成了“九二會談”。
而馬英九和賴幸媛所經常提及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既然是共識,自然不能包括另一方所不接受的非共識內容。
馬英九就任台灣領導人以來,多次聲明只支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也就是支持各說各話的“九二共識”,若此,馬英九便不能反對大陸聲稱“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如果對大陸的這一主張無異議,又如何面對自己聲稱“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主張?豈不成了反對自己所無異議的,或又支持自己所反對的?
只能這樣解釋,馬英九一方面試圖用“九二共識”之類的字眼來吸引長期支持自己的鐵杆藍營,另一方面又試圖用“一中各表”來與“對岸的中國”劃清界限,以證明自己在守護“中華民國”,從而安撫那些指責他賣台的綠營民眾。
然而,正是這樣貌似可以左右逢源的政策,讓馬英九丟掉了政治人物最重要的信用,長此以往,不但綠營民眾不領情,也無法喚起藍營核心選民的熱情,台灣的五都選舉國民黨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