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上名校,把孩子戶口掛靠公廁,看似荒唐的背後,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實體現。城鄉二元化的現實,教育資源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分布呈現嚴重失衡的狀態,由此導致了城鄉教育發展的二元化格局。教學樓、教學設備、師資資源等教育的軟硬件方面,城鄉地區可謂截然不同。即使在城市當中,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投入的不同,不同區域的教育資源也呈現不均衡的分布態勢。這就導致人們向往教育資源雄厚的地區。
然而,戶籍制度對於人力資源社會流動的限制,使得人們只能在戶籍所在地接受教育,對於先進地區的教育資源,只能望洋興嘆。雖然改變戶籍存在困難,但許多人憑借各種關係得以實現願望也並非不可能。在一座城市內部,大家都是熟門熟路的當地戶,憑借較為便利的人際關係,改變戶籍區域則相對容易。而且,一些地區新出台的政策,比如購房,則較為容易地推動了人群向優勢教育資源的聚集。
教育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渠道,尤其對於底層人群來講。這就要求均衡的教育資源分布情態。然而,教育資源在城鄉二元化的格局下呈現出一種“馬太效應”下的惡果:城市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優化,鄉村的教育資源則越來越惡劣。二者間的鴻溝隨著城鄉二元化的總體態勢而不斷擴大,由此導致這兩個地區的人群發展呈現兩極化趨勢。這不是社會發展之福。
《道德經》講“損有餘以補不足”,《易經》說“裒多益寡”,《論語》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羅爾斯則在《正義論》中指出,一般的正義觀要求所有的社會基本價值(或者說基本善)——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一種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其恰當特征是公開地表示人們的相互尊重。而為了照顧弱勢群體,則需要補償原則作為後備,為了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於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放在教育資源方面來講,促進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分布,是政府部門促進公共資源均衡化的義務所在,也是政府部門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基本職責。因此,家長為了孩子上名校而把孩子戶口掛靠在公廁上,凸顯了家長為了孩子上好學校的“處心積慮”,更是折射出對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無可奈何。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尤其值得相關部門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