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多,成績不好,受批評,沒時間玩耍,這些令少年兒童感到“不快樂”的通病,根源就在於缺乏對他們的人文關懷。雖然從成人的眼光來看,守規矩,做好功課,取得好成績,這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讓正處於身心發育關鍵時期的少年兒童過早承擔如此重負,並非幸事。此外,少年兒童已經開始漸漸懂事,渴求被尊重,被理解,渴求平等的人際交往。但現實社會中,許多家長忽視了孩子的這種籲求,或者當著孩子的面鬧矛盾,讓不良氛圍影響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或者粗暴干涉孩子的友誼,嚴禁孩子與“差生”交朋友。這些行為,都是對兒童健康成長的摧殘,無情打壓了孩子的“快樂指數”。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讓孩子從小就承受了過重的負擔。尤其是在不科學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為了不讓孩子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學齡前兒童就要承受一些與其身心條件極不相稱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幼兒園“小學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隨著年歲漸長,除了正常的學校生活壓力之外,各種輔導班、特長班乃至“神童班”紛紛湧入,兒童的課餘時間大部分耗費在各種提高自身技能的培訓班里,活潑自由的天性逐漸被壓制,被扼殺。不僅如此,有些孩子還會面對個別無良教師的暴力責罰,還有可能會遭遇“綠領巾”和“智商測試”之類的教育“軟暴力”。這種情況下,使得本就壓力重重的孩子,如何快樂得起來?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注意到對孩子的教育要遵循客觀規律,給孩子充分的環境以展現其自由天性。近期,教育部就《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徵求社會意見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指南》將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個領域,對3-6歲幼兒各年齡段提出了學習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以“引導幼兒園教師和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指南》著眼於幼兒的“全面協調發展”,並強調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切忌對兒童發展教育進行“一刀切”。可以看出,作為對幼兒發展的指導性參考文件,《指南》有利於老師和家長根據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培養孩子,從而對於遏制“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提高孩子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相對於物質層面的關心,兒童更需要精神層面的人文關懷。其實,兒童的快樂很簡單,就是不要對他們的成長設置過多的條條框框,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前提下,讓他們充分展現自由天性和個體差異,展現真正的自我。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