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20日電/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今天在旺報撰文說,從洪奇昌率團訪問大陸,蕭美琴到上海參加“第三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遇和挑戰”研討會,再到林佳龍出席在上海舉辦的“亞太區域發展暨城市治理論壇”,使得民進黨最近掀起一股“大陸熱”。為了因應這股“大陸熱”,中央黨部正研擬黨公職人員“赴中國行為準則”,以及黨公職赴大陸注意事項,包括參加政治性會議可能出現的各種政治狀況,將制訂標準化作業程序,用“教戰守則”讓公職人員更能隨機應變。
教戰守則成限制
民進黨的這種想法也許立意良善,但如果是個人前往大陸參加學術研討會,這種“教戰守則”可能會變成一種違背中國人的良善習俗,甚至可能演變成一種限制公職人員赴大陸的箝製作用。
經過兩岸多年的交往,民進黨公職人員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大陸的朋友,否則他們也不會被邀請到大陸參加學術研討會,所以當這些赴大陸參加研討會的人員,被私底下宴請也是一種人之常情。但如果民進黨的“教戰守則”對此行為都要加以限制,那就不符合中國人禮尚往來的風俗。
如果只是個人被邀請到大陸參加研討會,而碰到私底下被宴請的情況,叫他們如何分辨什麼是“統戰”或“矮化”,又叫他們如何處理這種問題?特別是在赴中行為準則方面,民進黨有意提醒黨公職不可接受餽贈或是某些形式的招待,這就更難分辨了。
過去很多大陸來台學者,主辦單位為了避免他們有跟民進黨人員接觸的機會,通常會把他們的行程排得滿滿的,可以說一天除了三餐之外,還會排到宵夜的第四餐。而他們到某些景點,例如參觀故宮博物院,也都會事先幫他們把入院的票買好,這是否叫做“某些形式的招待”呢?
所以越多形式的限制,不只困擾赴大陸訪問的民進黨公職人員,甚至最後會變成某種形式的箝制情況,讓民進黨公職人員到大陸訪問視為畏途,這根本不像民進黨所標榜的“民主”與“進步”的形象。
文章續道,從蘇貞昌擔任民進黨主席以後,已經率先成立“中國事務部”,接下來就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目的當然是希望跟大陸有正面的接觸,這也是最近民進黨會掀起“大陸熱”的主因。這顯然也是民進黨從今年“總統”大選中所記起的教訓所致,當然值得鼓勵。
但如果一方面期望跟大陸進行正面的接觸,一方面又把赴大陸訪問的黨公職人員的行為準則訂得太嚴謹,這無異是扼殺民進黨與大陸交往的機會。既使像蕭美琴所說的,這樣的做法很好,黨公職到中國大陸的行為應該要制度化,畢竟中國對付台灣過去的人士,都是經過一些設計的,因此相關行為經過制度化是好的。
制度化反而僵化
然而,制度化又是什麼?是所有赴大陸的民進黨公職人員都要擺在檯面上,接受民進黨人士的檢驗,還是所有特殊的情況,都要向黨中央報備呢?但是,如果就像蘇貞昌、蔡英文或謝長廷,他們曾都表述願意在時機成熟下到大陸訪問,但他們到大陸訪問,都必須經過私底下的“二軌”人士不斷穿梭往來,並從中確立到大陸訪問的行程、拜會人士與接受款待的單位等。類似這種“二軌”人士在兩岸間穿梭往來的人不少,又叫他們如何把所有的行程都擺在檯面上呢?
畢竟,民進黨還是把共產黨視為“敵人”,不可能在民進黨重量級人物到大陸訪問的行程,都看成是一般政治人物到大陸訪問那麼簡單。過去國民黨連戰首次到大陸訪問之前,也必然有“二軌”人士先行穿梭往來,最後才定案的結果。
如今民進黨要把所有的黨公職人員都以“教戰守則”來加以規範,那麼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想到大陸進行“破冰之旅”,恐怕只會遙遙無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