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人說根源
從學校出來,還是想向人打聽當地江姓與江丙坤先生祖籍地的關係。路旁的一位老者指著從遠處騎電瓶車而來的一位老人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對我說,這是一位明白人,你問他好了。攔下老人,簡單說明來意,老人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真的可以侃侃而談。原來老人也是江姓,71歲,是一位退休教師。他比較詳細的介紹了當地江姓與江丙坤先生尋根祭祖的情況。
據江氏族譜記載,江氏始祖是顓頊帝第六世孫伯益之子元仲。元仲曾任夏帝的大理官(掌管刑事之職),他盡心盡責,得夏帝恩典,子孫世襲封爵,以今河南省正陽縣一帶為食邑。其後代因佐周武王伐紂有功,封長江之濱、今湖北省江陵縣為食邑,以江為國,後裔以國為氏而姓江。
宋末,江氏第110世孫江萬里、江萬載、江萬頃三兄弟事宋入閩。宋亡後被元兵追剿而受株連,其父、祖輩為避剿亂皆以數字命名。肇元之父排列第六,稱百十三郎。生五子,肇元排列第五,稱千五。來大溪創業時,以打鐵為業,居於大徑,卒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他被尊為大溪江寨一世祖。
江肇元生了四個兒子:萬一、萬二隨母親回上杭,萬三、萬四嫌大徑地狹,便築土堡於江寨,之後子孫繁衍日盛。萬三的後裔在清朝建造81間房屋的新圓樓,名曰“淮陽樓”。萬四的後裔建造祖祠名曰“濟陽堂”,弟兄兩人合稱“淮陽燈號”。
“濟陽堂”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已有300多年歷史。宗祠外竪有3根旗杆,是為紀念族中官位顯赫者而竪的。據了解,明末清初,濟陽堂先後有文魁、進士、舉人出現,受皇恩、賜軍田。濟陽堂功名多以文爵為主,故以“文、仁、禮”存留後世。
“濟陽堂”是小宗,江寨村的大宗是“夢筆堂”,也就是說濟陽堂是“夢筆堂”派下的分支祠堂。位於江寨小學內的祠堂就是“夢筆堂”。“夢筆堂”始建於1939年,1941年“千五公”等先祖正式進龕受供,當時距其逝世已570年了。“夢筆堂”初建時,適逢抗日戰爭,國難當頭,資金缺乏,祠堂木作部分未曾油漆,此後因為諸多歷史原因從未修理過,導致木作腐朽。前些年,鄉親們決定集資重建,便有了現在的宗祠。
清乾隆年間,江寨江姓陸續遷台。乾隆初年,江肇元的第四世江巽(閩南話音:sun第三聲)、江湘,相攜遷彰化縣燕務下堡,即今彰化大村鄉、員林鎮一帶。在台灣墾拓的漳州府平和縣人氏很多,大家便把聚居處取名“大溪”,以紀念平和大溪。如現在的台灣桃園大溪鎮等。
江肇元把當年在平和大溪的發祥地稱為“鴻江”,他居住的樓寨稱“鴻江寨”,後人簡稱“江寨”。村口建的一座石橋,稱“鴻江橋”。江寨江姓在台灣彰化等地傳衍的後裔子孫,也以“鴻江”為榮,稱“鴻江派江氏”。
江丙坤先生出生在台灣南投,是從彰化遷徙而來。江丙坤為尋祖源,幾經周折,最終在多方幫助下,查實祖居地就在平和大溪江寨村。2006年5月21日上午,江丙坤先生與夫人陳美惠女士第一次返回故土,認祖歸宗,和當地鄉親一起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