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張登及。(中評社 王宗銘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16日電(記者 王宗銘)由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台北會談”11日在台北福華飯店進行第二天的議程,上午第二場會談主題是“從認同互信面談如何鞏固兩岸現有的和平機遇”,分兩組進行。其中一組由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執行長高思博主持,引言人分別是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劉相平與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周志杰,與談人則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嘉樹與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張登及。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張登及說,如果要為兩岸未來政治進程給一個框架,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四大基礎來進行努力,應可在國家、民族、文化認同上有突破進展,使共同點擴大,差異點減少,求大同存小異。
張登及說,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建設小康社會,這應該是2021年前所期盼達成的,到時候是中共建黨一百週年,2022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大陸應該蠻希望兩岸能夠有一個政治上的和平協議。
張登及說,兩岸今天有台北會談顯示現在已經有了政治對話,不要再說台灣拒絕政治對話,如果以台灣的1947年規定與大陸1954年規定兩份(憲法)文件入手,不迴避繞過而另起爐灶,降低兩個規定之間的對抗,有可能中華民國的認同能夠在兩岸政治關係上得到進一步合情合理的安排,也許在2022年以前可能出現大陸希望簽署的和平協議,而台灣可能稱為和平發展的進一步架構。
黃嘉樹說,ROC要在歷史、文化、法理上與中國做連結,要有中國情懷,是中國一部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來努力,PRC與ROC也要降低對抗,找出彼此的妥協點,兩岸應進行政治協商,可做統一前合情合理安排,談就是對身分、政治存在最好的認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