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2月27日載文《“人民幣時刻”的挑戰》,摘要如下:
今年2月,一家總部位於歐洲的跨國公司告訴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說,該公司絕對不會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到了7月份,渣打接到該公司打來的一個電話,對方驚慌失措地要求在渣打開設人民幣賬戶、而且要馬上開設,因為該公司的中國供應商不再接受美元付款。
很快,所有與中國做生意的企業都將迎來“人民幣時刻”。它們會意識到,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什麼長期的戰略規劃問題,而是必須馬上著手應對的問題。人民幣的崛起標誌著全球金融體系的一場重大變革,其崛起的速度遠遠快於預期。跨國企業、銀行和金融中心應該扮演什麼新角色,人們正迅速就此展開討論。
儘管專家們仍在權衡使用人民幣的利弊、爭論各種“如果”和“但是”的情形、擔心市場泡沫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但在實際商業需求的推動下,人民幣正迅速被市場接納。對很多企業而言,人民幣如今代表著一種緊迫的挑戰。如果它們未能跟上變革的步伐並把握隨之而來的機遇,生意就有可能會受損。
人民幣作為貿易貨幣以及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速度之快,依然令觀察人士感到震驚。3年來,儘管全球經濟不景氣、在岸與離岸人民幣匯率趨同導致套利機會稀缺,但人民幣貿易結算的發展卻沒有顯示出絲毫疲軟的跡象。2012年,以人民幣結算的貿易額有望達到4250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近30%。
人民幣如今已踏上了不可逆轉的旅程。未來10年,人民幣將成為一種重要的國際交易貨幣。未來10年至20年,隨著中國切實放開資本賬戶,人民幣將與美元和其他發達國家貨幣一起,成為重要的儲備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