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以兒童節登場。節日是對日常生活的突破,是相關意義的匯聚之日。節日是歡慶、追念與反思的日子。諸大人先生,諸賢達,且讓我們拋開利益、思想與人生信念的種種分歧,在孩子的節日,回歸本心,說說孩子。無分左右,不論朝野,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個體與家庭幸福的基礎,也事關國運盛衰,是最可能達成起碼共識的領域之一。如果說希望,最大的希望就在孩子身上。
然而總有一些孩子是缺席者。六一國際兒童節,本身就是為了紀念那些永久缺席的孩子。1942年6月10日,捷克利迪策村88位兒童被納粹德國殘忍屠殺。7年後,為保障兒童權利,反對虐待或毒害兒童,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開會,設立了這個節日,中國人丁玲參會並作報告。保護兒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之初即向國內人民和國際社會做出的嚴肅承諾。
這是新政權最人性的一個承諾。它是強者對弱者的承諾,是大人對孩子的承諾,是良心向良心的承諾。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華古文明裡,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準則,本來無須國家承諾。然而人類文明的現代演化中,出現了殘酷的一、二次世界大戰,出現了納粹主義及其種族優越論,出現了對“非我族類”及其兒童的殘忍殺害。於是,便有了基於人性的自我反省。
可以說,兒童節是現代人對人類罪孽的一種自我救贖,是惻隱之心的顯性化與實在化。它提醒我們,罪孽不僅占據了希特勒這樣的喪心病狂者,人類全體成年人都要為此承擔一分責任,大人們總有自己的迷執、奇怪的想法乃至怨恨,不管理由看起來多高尚,無論人群分裂對立多嚴重,都不得殘害兒童身心,這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人性底線。
對這種救贖,親歷兩次世界大戰,親歷現代思想種種吊詭後果的中國,並未置身其外。在現代思想裂變與全球利益衝突中,這個國家與她的人民,經歷了前三十年的激進試驗,又經歷了後三十年的經濟狂飆。風雨蒼黃六十餘年,現在,保障兒童的身體與心靈權利,理應超越一切理念與利益之爭,成為中國全體大人的共識。兒童的諸權利,就是最基本的人權。
在那首傳唱一時的《六月裡花兒香》裡,儘管一些歌詞屬於那個特定年代,跟“血統論”、“狗崽子”一樣,已經不合時宜,但“六月裡花兒香,六月裡好陽光,六一兒童節,歌兒到處唱”的旋律總是歡樂的;“我們自由地生長,在這光榮土地上”,總是承認孩子的自由天性的;“我們要學好本領,把身體鍛煉強壯”,也畢竟抵達了人生最根本的需要。
時至今日,我們慶祝兒童節,固然不是為了讓大人領導們觀賞孩子們辛勤排練出來的節目,也不只是帶孩子們逛逛動物園,看看木偶戲,打打兒童版真人CS。作為家長准家長的我們,或應捫心自問:究竟怎樣一種親子關係,才會培育出孩子健全的人生起點?究竟選擇怎樣的教育,才會讓孩子不是被塑造為社會的一顆螺絲釘,而是成長為自由思想、獨立生活的“全人”?我們尚未逃離應試教育之虎,是否又已經撞見淺薄的素質教育之狼?
自然,更迫切的自我反省應該來自各主管系統的大人們。除了對自己的孩子,我們對所有目光所及的孩子,對整個中國的孩子,是否有所虧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