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近日,以嚴肅客觀而聞名的《南風窗》雜誌就一篇不實報道(該報道將一句私下的吹牛話當成事實)進行了公開道歉,但此道歉並未平息公眾的質疑。人們不禁會問,現代媒體在報道中追求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南風窗》的道歉行為值得肯定,但這一事件的發生,確實值得媒體與社會深思。
《環球時報》刊登中國傳媒大學公關輿情研究所副所長何輝文章稱,如今,只要人們翻開報紙與雜誌、打開網頁與電視,湧入眼簾的是大量聳人聽聞的負面事件以及各種真假難辨的花邊新聞。這是因為,“娛樂”作為大眾文化的功能之一和媒體現代性原則之一與市場邏輯相結合,很大程度上使媒體難以公允地報道世界的全面圖景。在這種衝擊下,許多媒體幾乎每天都在急切地捕捉災難、事故、衝突、醜聞以及那些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畫面。它們比起那些正面的內容來說,更能刺激人們的感官,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有時還迎合人們對公正的訴求。
就媒體挖醜聞挖腐敗而言,客觀地說,這是媒體社會監督職能的發揮,具有積極意義。但問題在於,有些媒體在熱衷挖掘醜聞和腐敗事件的時候,忘記了媒體發揮社會監督職能的最初動機是為了促進社會改良,從而不知不覺讓途徑替代了目的,將醜聞、腐敗事件本身奉為吸引觀眾眼球的圭臬。這樣一來,它們往往對正面內容視而不見,甚至在聽到風傳的醜聞或腐敗事件後不做核實、不深入採訪,便捕風捉影加以報道,或一見其他媒體發表聳人聽聞的新聞,便不辨真偽地加以轉載。
現代新聞媒體的職能包括社會整體環境的監測、社會監督、輿論引導和教育服務等多個方面。媒體在報道各種事件的時候,不應只注重社會監督,更不能以社會監督為借口而嘩眾取寵,或為謀取經濟利益而不惜刻意誇大渲染社會負面新聞。心理學早已提醒過,人對於他者行為會進行模仿和學習。如果媒體每時每刻報道的都是負面事件,那麼無處不在的消極負面的媒體內容誘發類似的模仿行為恐怕多多少少是不可避免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不追求對公眾情緒的刺激,就無法在激烈的媒體競爭市場中活下來。殊不知,如果所有媒體都抱著這種價值觀,那麼媒體所摧毀的,恐怕不僅包括媒體自身的理性,而且還包括人類對光明、健康生活的希望。
客觀、真實、公允的報道,是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現代媒體決不能讓經濟利益左右自己的客觀判斷,決不能讓嘩眾取寵的心態敗壞嚴肅的職業精神。在認知調查、嚴肅思考之後的報道失誤,是可以被理解的;由於職業操守的喪失而犯的錯誤,是不可被縱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