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介入是近代中國新陳代謝的條件,中國人反帝求生的意志卻又是他承先啟後的發展依據。是以驅逐了日本,繼而要排除美國對中國兩岸搞雙邊遏制的消極影響。儘管美日兩國在中國領土上的殖民遺害超過百年,遍及學術、思想、文化、乃至集體人格等,短期內難以全面清理;但首先要求政治上的主權完整獨立,才能持續推進其他方面的掃毒工作。這種任務,只能由中國人自己來擔當;當然,任務反面的馬前卒角色,也會是中國人。於是,兩岸關係除非訴諸武力解決,否則只有政治談判一途。而造成兩岸“特殊關係”的既是國共雙方,則國共進行政治談判是理所當然的優先解決方式。
回顧歷史,國共鬥爭也曾經過談判,名曰“政治協商”;後來談判破裂,不幸訴諸武力。當時日本新敗,美國透過跟國府新簽的《中美商約》為憑藉,介入中國內戰。結果是美國奧援的國府軍丟盔卸甲,退據台灣。美國轉而全力重建日本成為“不正常國家”,並戰略性地化敵為友,合謀亞太利益;台灣則在美日同盟麾下,效命至今。馬主席希望今年“玉山兵推”的美日台聯盟大戰中國成為事實嗎?希望手足相殘的國共殺戮重演於華夏大地,以取悅美日嗎?否則,只有揚棄民粹主義、附庸主義和偏安主義的失敗路徑,重啟國共政治談判,才能避免戰爭悲劇,邁向和平盛世的康莊大道。
“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說明國共之間具有共同利益;“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又說明國共之間利益衝突的有限性。基於共同的利益和有限的利益衝突,國共談判過程中的討價還價,當不像一般的國際談判那樣容易陷於向背兩難的“囚徒困境”。國共談判中的台灣,面臨的將是自身定位和角色的平反與恢復,而不同於香港之回歸於英國殖民當局手中。這固是國民黨的籌碼;但畢竟,實力是決定談判結果的最重要因素。從結構分析和力量對比的角度來看,談判推遲愈晚,愈對國民黨不利,甚至連最後的談判主角都未必還有國民黨的份。
挾外自重的國民黨,反共內戰的國民黨,都被實踐證明失敗;擺在國民黨眼前的歷史坦途,唯有與共產黨和平談判。島內當前的複雜局勢和選舉體制,決定了國民黨再無法依恃舊時的政治符號得以苟延勝出;誠不如釜底抽薪,再起爐灶,別開新局。但如不識大體,表里相悖,意圖蠅營狗苟的算計,是將重蹈談判失敗的覆轍而已。當不忘記連和談代表都整團“滯留不歸”的往事吧?(作者生於台灣花蓮,祖籍湖南攸縣。父親參加過抗日四年,內戰四年,於1949年隨國民黨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