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偉 (北京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中法都在慶祝屬於兩個國家的共同節日---建交50周年。
2014年的國際關係,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的“二號主演”,和美國一起領銜全球經貿外交的大戲。“中美國”這個中西合璧的以戰略力量為核心的概念正在全球形成。但是50年前,中國卻深陷令人窒息的外交困局中,“冷戰”鐵幕下的兩大陣營都非中國朋友---中蘇交惡,美歐諸國和中國沒有外交關係。中國的外交布局,主要是亞非拉國家。
法國總統戴高樂決定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在1964年絕對是石破天驚,在西方社會驚起一陣驚雷。戴高樂這位極富魅力的強勢總統,在中國看來是雪中送炭者,和雖然鐵杆反華但開啟訪華之旅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一樣,中國上下對他們充滿感佩之情,而且深深地記住了他們。
偉大的政治家要有歷史縱深視野,事實證明戴高樂和尼克松的眼光獨具。無論經貿實力,還是地緣政治影響力,中國已超法國。糾纏大國外交的動機沒有意思,關鍵要看戰略性,當年戴高樂走了一步戰略好棋,但戴高樂的後繼者在對華關係上卻表現得較為庸常。由此,更反射戴高樂創造歷史的偉大和中法現實關係的戰略內涵缺乏。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27日的社評以“法國缺一位新的戴高樂”為題,強調“中法關係的複雜表現部分遮掩了戴高樂總統當年外交創舉的光芒”。這基本代表中國社會的基本評價,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法關係出現了很多波折。上世紀90年代,法國向台出售武器,讓中國非常憤怒。2008年北京奧運,法國對奧運火炬在巴黎的傳遞進行阻撓。法國前總統薩科奇還會見了宗教分離主義者、流亡海外的達賴喇嘛。可以說,法國總是在碰觸中國的核心國益底線,在“3T”(台灣、西藏和貿易)上向中國發起挑戰。讓中國的面子與裡子都過不起。
尤其是奧運火炬事件和薩科奇總統會見達賴,遭到了來自中國官方和民間對法國的“懲罰”。中國國家領導人通過對歐洲其他國家的經貿外交以漠視法國存在,中國民間則發起對法國連鎖企業家樂福超市的“罷買”,最終法國屈服下來。薩科奇總統通過多輪的外交公關才修復對華關係,取得中國打折扣的諒解。
在歐洲,中國已經找到了分而治之的制衡之策。法國挑戰中國核心國益時,中國強化中英中德關係讓法國屈服,英德“搗亂”中國則利用法國來擺平英德。從薩科齊到默克爾再到卡梅倫,歐洲“三劍客”會見達賴的輕率行為都遭到了來自中國“拉二制一”的反制。中國的策略屢試不爽,中國去年給予法國總統奧朗德熱情且豐厚的貿易大禮就讓英國的卡梅倫首相尷尬,並通過薩科奇式的外交公關以求得中國發給他訪華的“許可證”。
相比之下,中國人認為德國人在發展對華關係上更為穩重,英國人也更守規矩,法國人則太散漫---薩科奇給中國人留下了輕佻的印象。這讓中國人更懷念戴高樂,認為那是中法關係的美好、經典時代。對此,法國《回聲報》27日也表示認可,“中國人一再認為,法國人與德國人或美國人相比,顯得不夠嚴謹。”
其實,很浪漫的法蘭西和重感情的中國,有著不少相同點。同屬大陸國家,而且政治、文化傳統積澱豐厚,民族文化和政治主體性鮮明。但在複雜的大國外交中,利益選擇卻是戰略根基。中國對法外交,融進了更多情感因素,希望法國延續戴高樂傳統,對華外交中更多“求同”釋放更多利益趨同的正能量。但法國卻往往以意識形態高調證明其在西方社會的地位,從而和中國發生衝突。
因而,中法關係的象徵性是高蹈的,但戰略性和中德中英關係相比,並不相稱。法國賣給中國飛機、機車、核電設備、奢侈品還有葡萄酒,當然家樂福超市在中國也有不少門店,但法國輸華產品佔中國進口商品總額不足2%,中國出口法國的商品總值在法國進口的總額中占了7%。中法經貿合作和德英兩國相比還有不少距離。似乎,德英兩國更會和中國人做生意,事實卻是法國對中法兩國的戰略認識有所缺陷。
奧朗德時代的中法關係,並無根本飛躍。他去年在北京的極高禮遇,更多是北京做給英國看的,奧朗德拿著中國人給他的豐厚合同滿意而歸,但還是僅僅止於淺嘗輒止小功利,並未提升中法關係的大戰略。相反,卡梅倫首相訪華後,卻在華資投資方面抱持開放思維,承諾給中國資本更多自由度,消弭投資禁區。
法國需要新時代的戴高樂,在對華武器禁售和承認中國市場國際地位上有所突破。奧朗德總統能讓中法戰略關係有所超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