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9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3月17日刊文稱,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後果估計會很嚴重。普京占領克里米亞半島的行動顯然取得了成功,他也沒有放棄用暴力迫使烏克蘭剩餘地區重返莫斯科的軌道,這兩項努力仍在進行中,因此漣漪效應的確切規模和形態取決於事態會如何展開。
以下僅僅是這場危機已經改變了平衡態勢的四個例子:1.輿論重返冷戰時的狀態。上周完成的《華爾街日報》全國廣播公司民調顯示,美國人對俄羅斯看法的惡化程度令人震驚。就在十多年前,在對抗製造了9·11襲擊的極端主義時俄羅斯是個富有同情心的夥伴,那時52%的美國人說他們將俄羅斯視為盟友,只有26%的人認為它是對手。
這個月,將俄羅斯稱為對手的比例飆升至72%,而稱其為盟友的比例暴跌至19%。這可不是奧巴馬一度試圖實現的那種美俄關係“重啟”。
2.美國現在會重新考慮自己重審防務開支的做法。烏克蘭衝突恰恰在五角大樓建議大幅修正自己的花錢方式時爆發。這次修正既減少了未來幾年的總預算,又將其部分注意力從適合在歐洲打一場大型地面戰的部隊轉向針對規模較小、更難以捉摸的敵人的不那麼常規的戰爭。
烏克蘭問題不會完全停止這一進程,但美國與俄羅斯、克里姆林宮與美國在歐洲的傳統盟友間的新緊張關係估計會重新引燃有關開支可低至何種程度以及背離傳統的防務安排有多安全的爭論。
3.這場危機會進一步推動美國將重心由中東重新轉向歐洲和亞洲。外交學會會長理查德·哈斯指出,由於更加堅定、自信的中國開始嶄露頭角,這一轉變已在進行中,“但現在歐洲需要獲得更多關注”。他還說,這一轉變代表著“回歸戰略常態”,因為歐洲和亞洲是擁有其他全球主要大國的兩個地區。
4.北約是二戰後美國最重要的防務同盟,俄羅斯最近擺出挑釁姿態,這個組織必須探索重新給自己定位。
北約把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用在了尋找自己在冷戰後的合適角色上。為了將東西方的緊張關係永遠拋在腦後,北約是否該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整個歐洲拉進一個快樂的安全系統內?還是該只接納前蘇聯附庸國以便保護它們?接納前蘇聯附庸國會不會太過刺激莫斯科?
不管怎樣,北約現在有了新任務:俄羅斯沒有準備好接受冷戰後自己作用減少的局面,要制定一項與這樣的俄羅斯打交道的戰略。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