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龍門石窟 感受中華文化強大包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04 00:29:44


龍門石窟入口處(中評社 孫儀威攝)
  中評社洛陽4月4日電(記者 孫儀威)“探索中原文化,傳承華夏文明”——由河南省台辦組織的兩岸記者聯合採訪中原宗教文化活動於2014年4月2日拉開帷幕。昨日上午,兩岸記者一同參訪了洛陽龍門石窟。

  據介紹,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穀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裡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是國家5A級景區,位於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

  資料顯示,龍門石窟的主體造像是阿彌陀佛,彌勒佛,盧舍那佛,藥師佛和觀世音等。但又因地處帝都,石窟藝術具有較多的政治色彩,造像的五官衣飾已是中土風貌,神態已具莊重典雅的傳統精神,主尊和脅侍也有了明顯的等級秩序。雕刻藝術更是發揚了中國雕塑和繪畫的藝術傳統,刀法展現出中國繪畫中線的魅力。使古代的佛教石窟藝術具有了鮮明的漢民特色和民族風格。

  因雨天路滑緣故,記者團未能十分深入摩崖壁刻,但據景區入口不遠的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已經令記者團嘆為觀止。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是龍門規模最為宏大的唐代造像群。盧舍那大像龕為11尊巨型群像,主尊高17.14米,迦葉、阿難兩弟子通高10.65米,文殊、普賢二菩薩13.3米,供養人6.4米,天王、力士皆10.3米。洛陽大學美術系教師衛琪在《洛陽大學學報》上曾發文就盧舍那大像龕的美學結構進行了分析。衛琪指出,大盧舍那像龕雕像群主從分明,高下分別,陣容齊備,氣勢磅礴。同時出於政治上的需要,就破天荒地將大盧舍那佛塑造成女性形象。本來在佛教教義裡,佛和菩薩都是男性。佛國裡是重男輕女的,女性永遠不能修行成佛,信徒必須修行後再轉男身,才能修佛和菩薩。但主像大盧舍那卻一反佛教的常規慣例,大膽地以女性的外貌特征來塑造佛像,為了政治的需要,實是別出心裁的藝術創造。大盧舍那佛豐頤秀目,儀表堂堂,嘴角稍翹,似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與虔誠的信徒和禮佛者在仰視時的目光交匯在一條線上,令人覺得可敬可親。“大像龕與其說是佛說法圖,還不如說是武則天當政的朝廷圖。”

  深處中原腹地,站在巨像腳下,記者深思良久,眾所周知,佛教石窟藝術是伴隨印度佛教的東傳而進入我國而最後植根中原的。在這個過程中,佛教與佛教石窟藝術又逐步完成了自身的漢化,同漢族的政治文化相結合。那些歷千年而不朽的石窟藝術作品,正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珍貴的歷史見證。中華文化正是靠遼闊的胸襟與包容海納百川將一切外來的精華為我所用,其生命力歷久彌堅。中華民族雖然在歷史上多有困難,但中華文化仍未有過中斷。時至今日,古希伯來文、古希臘文與古印度文都已成為古跡,只有為數不多的專家學者能夠加以使用,但反觀中國的文言文,上千之前的文字與詞法在今天仍舊普及,甚至被寫進了教科書裡,以教育制度的形勢固定下來,薪火相傳。正如黃帝拜祖大典所傳遞的精神一樣,無論身處何地,只要是中華民族的後代,就一定會受到中華文化的感召,而正是這股強大的感召力,將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