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馬英九“九合一”敗選再談改革,貽笑天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2-01 10:06:23


 
  附:新年致辭台灣同胞:舍棄馬英九,醞釀新共主ﻩ

  2009年,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在祖國大陸,這是不同凡響的一年:挑戰金融危機軟著陸,有序推進汶川地震災區災後重建贏聲譽,60周年國慶閱兵大典盡顯國威,氣候大會敢擔當的表現再現華夏大國風度,等等,無不讓世界驚訝,連山姆大叔也不得不放軟身段,刮目相看!在香港,這一年,港府在祖國的支持下,卓有成效地抵禦了全球金融危機,并首次成功舉辦了國際性綜合運動東亞運動會,香港同胞們滿懷夢想、充盈熱情,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同胞情、中國心”在香港煥發出了新的激情。在澳門,“一國兩制”偉大實踐成功向前推進,回歸的十年裡,伴隨著各種巨大、奢華的娛樂設施的崛起,澳門一躍成為亞洲最富裕的天堂:人均收入增長近一倍,人均GDP增長2.8倍,財政收入增長近7倍,2009年人均GDP位居亞洲第二。昔日的小城已成長為繁華的“夢幻之城”,勤勞、純樸的澳人同胞從頭普寫“十年回歸、華麗轉身”的舉世矚目的動人編章!

  但是,在祖國的寶海島--台灣,“迷失”、“納悶”與偏激、嬌情衝擊著整個社會,700多萬同胞在2008年春天種下的希望,到了2009年收獲的卻是“內外均寒”的結果!根據華經網報導,2009年,台灣經濟呈現外需嚴重不足、外貿出口大幅衰退、民間投資與消費大幅萎縮的形勢,2009年出現嚴重衰退,全年負增長4.04%,創下60年代來最大的一次衰退。台灣經濟與周邊地區經濟增長相比較,台灣經濟衰退幅度較為嚴重,不僅與對岸大陸經濟增長8%形成顯著反差,而且在亞洲“四小龍”中是也衰退幅度最大的地區。台灣各界忙碌了一年,在民進黨人的偏激擾亂和馬英九的嬌情自娛下,全年經濟成長率較預測的-4.25%只增長可憐巴巴的0.21個百分點!

  是誰讓曾經驕傲華人世界的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地區,落到如此境地?自然,民進黨八年亂政埋下的禍脫不了關系,但是在國民黨重新執行後的今天還有此惡果,難道執政團隊就脫得了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絕對脫不了關系!因此,在新年到來之際,我在此致辭台灣同胞:要痛定思痛,務必采取果敢的非常手段,舍棄馬英九,醞釀新共主,迎接新挑戰,共創兩岸三地一家人的美好未來!

  舍棄馬英九有以下三大理由:

  第一,用人失策,全盤皆輸。不用多說,造成2009年台灣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馬英九用人的失策。2008年五月組閣時,在馬英九的主導下,用一幫已經離開台灣政經領域近10年的博士閣員,包括用自以為是的劉兆玄當行政院長,對陳水扁時期使用的家臣也不進行調整,一開始犯上了政治幼稚病。其實,當時的行政院長就應該用長期在基層或立法院打拼的人,如現任吳院長或胡志強或賴士葆。但是,用劉兆玄還不是馬英九用人的最大敗筆。最大的敗筆是用李登輝的幕後蘇起當國安秘書長,用陳水扁的同盟賴幸媛當陸委會主委。蘇和賴這兩人都曾經參與過“兩國論”的決策,蘇起與蔡英文是“兩國論”的作蛹者,賴幸媛是代表台獨分子在世貿談判中的“兩國論”實踐者。馬英九根本不知道,台灣經過近10年民主政制改革,整個政治生態已經變成選舉型的政治生態,整個社會已經變成“勢利”型的社會。選舉型的政治生態和“勢利”型的社會,需要的是草根文化,講究的是非你即我的二分判斷原則。700多萬選民好不容易將亂政八年的民進黨團隊拉下水,馬英九卻在勝利後卻下令支持者只能高興“一個晚上”,一轉過臉,馬英九就偷偷去謁見李登輝而不是向連戰等黨內大老請益,接著就不顧黨內主流民意的反對強硬地任用蘇起和賴幸媛。因此,馬英九一開始就用人失策,致使全盤皆輸。一方面,由於組閣不尊重立法委們的意見,立法委們對閣員的所有作為,總是保持默不作聲,以“沉默”來對抗馬英九;二是統派媒體及政論專家不配合,政策無人宣導,政績無法彰揚,兩岸政策被“不統、不獨、不武”的變相“兩國論”們拖著推動,本來形勢大好的大陸支持遲遲得不到政策的確認,大陸、香港、澳門成功渡過了金融危機的艱難時期,唯獨台灣的馬英九還在怪罪金融危機的無情及殘忍。如果大陸游客超過100萬并且情勢不減,如果大陸采購團能早早成行并成制度,如果“四協議”能早點簽訂并實施,如果大陸資金能够早點來台并展開投資,等等,難道兩岸三地渡過金融危機會艱難時期唯獨缺少台灣地區嗎?!如果上述問題早就解決,答案同樣是肯定的。但是,馬英九卻用一些心在曹營的人做兩岸決策幕僚,用一幫長期脫離基層、從來不聞不問民間疾若、更不知道選舉政治為何物的人統領政務系統,這種用人的高度,怎麼能够做出一翻令人激動、催人振奮的局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