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大陸涉台港研究機構和智庫保守排外、缺少活力和新鮮血液。參與各種論壇和研討會的多年來翻來覆去就是那些人。除了簽署兩岸經濟協議很專業的研討會和論壇之外,看這些研究機構召開的大多數研討會和論壇,都是應該越多人參與進來越好。而這恰恰是很多對網絡不甚熟悉的台港專家所匱乏的。他們很多只能通過開會時陳述的一些老掉牙的觀點,不能及時匯聚網絡和台灣有關的人才和觀點。其實,網絡上活躍的一些台海評論員和文章,其對兩岸民間的影響遠遠大於所謂的官方機構。除非這些研究機構僅僅肩負著對高層決策提供參考,沒有和普羅大衆溝通的責任。看看涉台研究人員和機構每年發表過多少公開的文章,就知道他們工作的情況了。
其三、長期以來,兩岸部分人,通過網絡和口耳相傳的負面信息,被人為放大。大陸涉台研究機構,對這些言論缺少及時和足够的反應。比如,這次台灣“九合一”選舉之前,兩岸民間就流傳民進黨的文宣”選擇國民黨,台灣變香港“,用“香港占中“事件,直接操作和影響台灣選舉。香港和台灣發生了事實上的聯動。如果這個時候,大陸台港研究機構和智庫還沒有足够重視的或者暫時還沒有好的方法的話,也就罷了。但是,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束、國民黨慘敗後,網上有些人正在悄悄將上述言論聯系起來,并散布”大陸提供廉價機票讓台商回台投票”是最大的“票房毒藥”等,正在將國民黨的慘敗的主要責任扣在大陸頭上。并進而被些有心人營造“誰和大陸親近誰倒黴”的輿論氛圍。這是一種很陰狠、很細膩的操作,也是對未來兩岸關系傷害最大的言論。
如果說第一、第二兩點不是台港研究機構要做的,起碼最後這種對兩岸影響極大的指責,應該拿出自己有力的研究證據和全面的反駁。如果港台研究機構自己不幹這些事情,或者不能為決策部門提供化解這些事情的方案,真不知道他們所做的工作,還有什麼其他實質的意義。
大陸涉台研究機構不能只說官方愛聽的,而是要提供真實的東西給他們做決策參考;研機機構也許不能左右當時的局勢,卻可以預測做出對港台幾年之後的布局。因為缺少研究缺少前瞻性,判斷缺少准確性,討論缺少開放性;人員缺少包容性;與民衆缺少廣泛有效的溝通性,這讓大陸涉台研究機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遑論能够做出“用其自己的規則玩轉他們自己”的長期布局。香港是個例子,台灣也將是另一個例子。如果研究機構和智庫僅僅是為了將科研經費花出去,浪費的不僅僅是錢,誤的卻是國家。
知識可以豐富思想,但不一定衍生思想,思想屬於勤於思考者;智商可以支持智慧,卻不一定等同智慧,智慧在於活躍的智商。網絡時代,必須有更強大的民間智庫,作為官辦智庫的“鰻魚效應”,增強其危機感,并彌補其信息獲取和思維局限、與大衆溝通交流不力的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