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致信朱立倫主席原文:
尊敬的朱立倫主席:
您好!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基層黨員。貴我兩黨領導人將於5月4日在北京舉行會談,作為台灣執政黨主席,您若能就台灣加入亞投行議題,與習總書記充分交換意見,以黨輔政,必將為兩岸合情合理化解亞投行爭議注入正能量。在此,我就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身份,談一點個人看法,供兩黨領導人探討與參考。
台灣在3月31日之前遞交申請,原本希望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在亞投行秘書處婉拒後,台灣仍希望成為亞投行普通會員,以什麼名稱、身份加入成為當前兩岸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台灣有意加入亞投行,大陸也“歡迎台灣以適當名稱加入”,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已經表態,名稱可以參照國際慣例。台灣以往加入的國際性經濟組織,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以“中國台北(Taipei,China)”名稱加入的亞銀模式,二是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TPKM)”名稱(簡稱“中華台北”)加入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模式,三是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名稱加入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模式。
貴黨執政團隊已經明確表示,以“中華台北”的名稱加入亞投行是底線,若被矮化,台灣寧可不加入。大陸對台灣在WTO和APEC等非政府國際組織領域使用什麼名稱一向是開放的,而且已有先例,對於接受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稱加入亞投行應該不成問題。關鍵在亞投行實際操作上,從創始會員的組成都是主權國家可以看出,大陸有可能會採取有異於WTO和APEC的新模式。大陸財政副部長朱光耀近日表示,歡迎台灣以地區經濟體加入亞投行。
現在的問題是,台灣是以類似“中國香港”的經濟體,還是以獨立的經濟體加入亞投行?香港作為中國大陸的成員,是當然的創始會員,可以參加亞投行整個談判過程及規則的制訂。但台灣不願比照香港模式,原因是“不願被矮化”。大陸是以主權國家發起主導亞投行的,如果再接受台灣以獨立經濟體加入,就會造成“一中一台”,這顯然是大陸不能接受的。
如何妥善解決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身份,是當下兩岸學術界及當局亟待攻克的兩岸政治關係難題。在此,我大膽提議一個可以實現兩岸互利共贏的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全新模式(簡稱亞投行模式):大陸接納台灣用中華民國的名稱、以類似但不同於“中國香港”的經濟體加入亞投行。
台灣用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可以最大限度享受國際尊嚴,以類似但不同於“中國香港”的經濟體加入,又可以和“中國香港”一樣,享受亞投行創始會員的待遇,參加亞投行的談判過程及規則的制訂。這樣,台灣既得了面子,又得了裡子。大陸接受台灣以中華民國名稱加入亞投行,能夠贏得台灣的民心,也不會因此損失什麼。而且,實現這一互利共贏目標非常簡單,只需要大陸領導人展現自信、開放和胸襟。
也許有人會問:大陸和台灣分別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名稱同時加入亞投行,豈不造成了兩個中國?我給出的解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同時加入亞投行,雖然名義上出現兩個中國,但實質上體現的是一個中國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主權國家發起主導亞投行的,而“中華民國”僅是作為類似但不同於“中國香港”的經濟體加入亞投行的。
台灣與香港加入亞投行不同之處在於,香港是以“中國香港”的名稱加入,中國香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直接的隸屬關係。台灣是以“中華民國”而不是以“中國台灣”的名稱加入,至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沒有隸屬關係,鑒於兩岸政治關係沒有理順的現實,也為避免兩岸政治矛盾激化,兩岸可以進行不同解讀:大陸可以把台灣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框架下類似“中國香港”的經濟體,加入亞投行名稱用的是“中華民國”;台灣可以繼續自稱“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是以獨立經濟體加入亞投行的。
由於長期政治對立,兩岸當前都存在一個慣性的迷思:一提“國”字就會條件反射認為是主權國家。現今俄羅斯聯邦行政主體中,有車臣、阿爾泰等22個自治共和國,每個自治共和國也都有總統,但世人不會把車臣、阿爾泰等自治共和國當成主權國家,也不會把車臣、阿爾泰等22個自治共和國的總統視為國家元首。兩岸完全有智慧不再繼續受一個“國”字的束縛與困擾,創新出獨特的“主權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亞聯邦經濟體(中華民國)”亞投行新模式。需要提別提醒的是:這種新模式只適用於兩岸統一之前的特殊歷史時期,至於未來兩岸採取什麼模式,就交由後人去解決吧!
習總書記提出“兩岸一家親”,已經得到台灣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回應。在此基礎上,大陸不能只把“兩岸一家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從化解台灣加入亞投行爭議開始,充分照顧台灣的尊嚴和感受,主動地把“兩岸一家親”的理念落實到兩岸和解的政策之中。對於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身份等問題,不要單以政治思維去考量,而應從復興中華民族文化的大局出發,把兩岸血濃於水的親情充分體現出來。
中華民國是2300萬台灣同胞賴以生存了六十多年的國家名稱。由於兩岸政治對立的人為因素,大陸過去不能接受“中華民國”的名稱,非堅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須以“中國台北”或“中華台北”的名稱,迫於國際現實,台灣即便接受,也是委屈無奈的。我明明叫“中華民國”,你非讓我用“中國台北”或“中華台北”的名稱,擱誰都不會窩心的。作為亞投行的發起主導方,大陸如果真把台灣視為一家的親人,有心拉近兩岸同胞心靈的距離,就應該審時度勢,展現自信、開放和胸襟,從接受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開始,以中華和解智慧接納中華民國的事實存在,這也正是落實“寄希望於台灣同胞”政策的最有力方法。
當前,台灣朝野都認為中華民國是台灣加入亞投行最有尊嚴的名字,大陸就應該以仁事小,痛痛快快地給予接受。對於大陸而言,只要把中華民國當成一個非主權國家的經濟體,接受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加入亞投行,就為破解長期困擾兩岸和平發展的兩岸政治關係難題提供一個全新的共贏模式。至於台灣內部怎麼解讀,只是一時難以放下的心結而已,國際社會不會承認,大陸也不要去斤斤計較。
孟子曾說: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我在這裡也奉勸台灣社會各界一句話:抬頭靠的是實力,低頭需要有勇氣。假若繼續以敵對思維看待台灣加入亞投行,亞投行是大陸發起主導的,並且已經拒絕台灣以主權國家成為亞投行創始會員,台灣根本就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既然台灣仍想成為亞投行普通會員,在大陸盡量照顧台灣的尊嚴和關切的時候,台灣也不要不顧國際現實,不能強求的事情就不要強求,強求不成反成羞,該讓步的一定要學會讓步。在國際大環境不是自身能夠左右的情勢下,台灣要學會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東西,找准自己合適的定位,來爭取最大的利益。認清國際現實很難,認清台灣處境更難,在國際大環境中找到台灣合適的位置是難上加難,以此期勉2300萬多災多難的台灣同胞。
一個中華民國,兩岸各自解讀,不僅能夠化解台灣加入亞投行的名稱爭議,也為今後台灣加入大陸主導的其他國際組織提供一個可以套用的共贏模式,而且對於未來促成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以及解決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等問題,也都有借鑒意義。
最後預祝習朱會談圓滿成功!
此致
敬禮!
楊海峰
2015年04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