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714高炮”貸款平台、個人信息洩露、銀行卡“閃付”功能存在被盜刷風險……隨著2019年央視“3•15晚會”予以曝光,一個個損害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事件浮出水面,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目前,部分涉事機構已作出回應並提出了整改措施。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郭子源評論文章表示,“3•15”固定時點的媒體監督十分必要。不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不能只靠此時“刮一陣風”,應久久為功,要在風險提示、投訴治理、制度建設、監督檢查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夯實基礎、落實責任。同時,金融消保工作還應當與時俱進,及時有效地應對互聯網金融新業態中隱藏的諸多風險點。
文章提出,一是要增加風險提示、投訴治理的有效性。
研究相關糾紛事件不難發現,消費者要麼陷入與金融機構各說各話的“扯皮”窘境,要麼投訴無門。比如,銀行卡“閃付”功能存在被盜刷風險問題,消費者的痛點在於,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就“被開通”了閃付功能;但涉事機構卻稱,中國銀聯和商業銀行通過官網公告、領卡合約、發卡章程、持卡人權益告知書、手機銀行、微信公眾號、短信等渠道告知了持卡人,是部分用戶未能充分知曉此項業務的功能和保障措施。可見,部分銀行履行“風險提示”義務不到位,極易引發糾紛。
對於“714高炮”(指那些無照非法運營的互聯網貸款平台,其貸款期限多為7天或14天,年化利率甚至高達1500%)的非法貸款平台,一方面應持續開展消費者教育,引導其科學、合理負債,切勿過度消費、“以貸養貸”鋌而走險;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繼續深入開展網絡借貸專項整治,嚴厲懲治各類違規違法金融活動。
二是要彌補監管短板、完善制度建設。金融消保工作應增強“同風險賽跑”的意識,搶在風險前面,監管部門需根據市場最新變化完善制度“籬笆”,與時俱進,防止出現“牛欄關貓”現象。據了解,就社會普遍關心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中國銀保監會正準備出台專門措施,強化銀行業和保險業的信息風險管理,加大對客戶信息洩露監管的處置力度。
三是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做到有法必依,將監督檢查常態化並嚴格執行,夯實基礎、落實責任。比如,繼續優化金融機構消保工作的多維度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配置監管資源、採取監管措施的重要參考;同時,強化金融機構董事會、高管層對於消保工作的統籌指導和資源保障,將消保理念貫穿金融產品設計、營銷推介、售後管理等各個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