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人民網評:15人被處理,維護高考公平必須零容忍
來源:人民網 作者:董曉偉
近日,苟晶在微博發帖稱自己被人冒名頂替,相關話題持續引發輿論關注。
6月24日,濟寧教育局回應,正在調查。7月3日上午,山東省召開發布會,再次回應此事,表示一有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布。7月3日下午,山東省紀委監委網站通報了調查結果,15人被處理。
在高考即將到來的時候,有關方面能兩次回應輿論關切,對此事做出表態,並且果斷處理相關責任人,不僅給了苟晶和公眾一個交代,更是凸顯了一查到底的決心。
從通報結果來看,苟晶第一年參加高考後並未填報志願,自願選擇複讀,第二年服從調劑被錄取到湖北黃岡水利電力學校,是按程序正常錄取,不存在當年被他人冒名頂替上學問題。儘管事實同苟晶本人所說的有出入,但第一年的成績跟身份被人冒用卻是不爭的事實,15個人被處理的結果也證明了此事非虛。
其實,不難看出,近期發生“苟晶事件”、“242起高考冒名頂替”、仝卓往屆生變應屆生等等之所以持續發酵,無非都在於觸動了大家最敏感的神經,引發了眾怒。對很多人來說,高考就是改變命運最公平的途徑。只有高考,能讓寒門子弟實現“鯉魚躍龍門”。對國家來說,高考更是國家篩選人才的重要渠道,是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制度。一言以蔽之,教育公平事關國家未來,容不得舞弊造假,容不得一絲褻瀆。破壞高考公平、教育公平的人,都應該付出應有的代價。
追責從來都不是終點,如何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才是大家更需要關注的焦點。據山東省的發布會顯示,媒體報道、社會關注的冒名頂替入學事件,大多發生在2006年前,由於當時信息化手段不足、信息公開渠道不暢、身份鑒別技術限制等歷史原因,相關人員採取違法違規手段獲取入學資格。而近年來,山東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加強對考試、錄取、入學等各環節的管理,採取多項措施,防範高考冒名頂替行為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