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這種現象已有一些苗頭,必須引起密切關注。究其原因,是有些地方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土地市場可能影響經濟預期進而影響房地產市場,對房地產大起大落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沒有足夠的警惕,在短期刺激經濟的名義下,對中央政策的執行打了折扣。
各地確實有自己的“難處”。在疫情和汛情影響下,地方政府花錢的地方多了,“錢袋子”已經很緊了。目前,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中仍占較大比重,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降低土地出讓收入在地方財政中的比例,切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開拓其他渠道。
應該認識到,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差異明顯,西部和東部、中部地區情況不同,不同城市所處發展階段、人口流動情況也不同,大城市的核心區與城鄉接合部的情況也有不同。為此,穩地價還須繼續沿用因城施策的良方,各地應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制,從各自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同時,全國也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基礎性制度,完善相應土地監測指標體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閑置、囤地行為依法監管,各地土地儲備和出讓建設用地情況要納入平台並及時向社會公開。
歷史經驗表明,房地產可以短期刺激經濟,但從長期而言,會留下巨大的後遺症。各地須以高度的責任感,繼續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防止大起大落,把穩地價落到實處,實現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