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據新華社報道,“十三五”期間,我國金融開放成果豐碩。這五年間,外資機構爭先恐後搶灘進駐,境外資金紛紛加大投資境內金融市場力度;同時,境內金融機構積極走出去,在國際市場尋找機會錘煉本領。這五年來,我國金融開放成效顯著,為我國打造高水平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添磚加瓦。
金融業開放促改革
“十三五”期間,我國不斷推出金融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自2018年4月我國宣布大幅度放寬金融市場准入以來,在國務院金融委的統籌協調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先後宣布並推動了超過50條具體的開放措施。
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人身險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取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限制,取消企業征信評級、信用評級、支付清算等領域的准入限制……一連串行業准入限制的取消,是我國履行擴大金融開放承諾的切實之舉,也讓國際金融機構爭先恐後地搶灘進駐中國市場。
第一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第一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第一家合資銀行卡清算機構、第一家外資全資控股公募基金……我國金融領域的數個“第一”接踵而至。
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是首批兩家獲得核准的新設外資控股券商之一。野村控股中國委員會主席飯山俊康說,成立野村東方國際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感受到了中國政府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瑞銀證券董事長錢於軍說,監管部門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走完瑞銀集團增持瑞銀證券股權至51%的審批流程,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國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承諾的落實速度。
……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我國擴大金融開放,有決心、有信心、有效率。
“外資金融機構搶灘中國市場,拓展了我國金融市場的厚度和廣度,既能推動國內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效率,也能讓老百姓享受到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國際金融專家趙慶明說。<nextpage>
全球對人民幣資產需求上升
如果說2014年開通的滬港通拉開了境內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大幕,那麼在“十三五”期間,深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等項目的實施,則進一步深化拓展並鞏固了境內外資本市場的聯通。
我國經濟的穩健發展使得人民幣資產成為全球投資者必不可少的資產配置內容,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開放則滿足了國際投資者的需求,海外資金紛至沓來。
從A股納入明晟、標普道瓊斯、富時羅素等國際知名指數且比例不斷提高,到中國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大通旗艦指數,再到近期富時羅素宣布從2021年10月開始把中國國債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國際投資者用他們的投資熱情回應著我國的開放舉措。
國家外匯管理局最新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國國際收支報告》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境外投資者累計淨增持我國債券和股票4673億美元。2020年6月末,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債券和股票規模為7375億美元,較2015年末增長2.2倍。
今年以來,境外投資者累計淨增持境內債券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外資參與境內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正不斷拓展。
正如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所言,在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方面,我國開通了滬港通、滬倫通等,外資持續流入境內股票和債券市場,世界對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不斷上升。<nextpage>
雙向開放錘煉金融競爭力
金融開放不僅有引進來,還有走出去。
9月23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更新了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審批情況表,其中有5家機構為初次申請額度。
QDII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內金融機構在一定額度內投資境外金融市場,是穩步推進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截至目前,已累計有157家QDII機構獲得投資額度1073.43億美元。
除了QDII外,我國投資者境外投資的渠道也在不斷拓寬。例如境內居民還可以通過“港股通”和“基金互認”等渠道購買境外特別是中國香港股市股票等。
事實上,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對外證券投資活躍度、對外證券投資額遠大於2015年之前的水平。外匯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證券投資淨流出(資產淨增加)751億美元,2019年同期為390億美元。
對外證券投資的增長表明我國投資者在全球資產配置上有較高的主動性和敏感性。“無論國際金融市場如何動蕩,投資機會始終都在,關鍵就在於把握機會的能力。放寬境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限制,就是要在實戰狀態下錘煉境內機構的綜合能力。”招商證券宏觀首席分析師謝亞軒說。
專家認為,境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競爭,可以在競爭中培養人才、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也能將國際先進產品、理念引入境內,提升境內金融業的整體實力和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發展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