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建設現代化都市圈。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記者從近期舉行的各地兩會了解到,推動城市群、都市圈發展,成為多個地區的重點工作內容。
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城市群和都市圈如何體現新擔當新作為?其中又蘊含著哪些新機遇?記者對各地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梳理,並採訪了有關專家。
聚力區域協調發展
多個省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圍繞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做出部署。例如,內蒙古提出,推進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協同發展,推進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陝西提出,以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為重點加快建設西安都市圈,促進西安與銅川、渭南、商洛等城市融合發展;雲南提出,打造以昆明為中心的1小時現代化都市圈,建設“軌道上的滇中城市群”,推動滇中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發揮滇中地區對全省的核心帶動作用……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的19個城市群承載了我國78%的人口、貢獻了超過80%的國內生產總值。近年來,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成效顯著。2020年,長三角在科技創新、產業協同等方面合作取得積極進展,交通、能源等一批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成使用,醫保結算、互聯網醫院等公共服務實現便利共享,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在規劃管理、要素流動、生態保護等方面率先形成32項制度創新成果。
再看位於西部的成渝。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良好開局。據了解,川渝兩地已形成四級工作機制、成渝定期聯繫機制和毗鄰地區合作機制,累計簽訂合作協議236個,開工重大合作項目27個、完成投資354億元。成渝城際實現1小時直達,川渝汽車、電子產業全域配套率超過80%,95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重慶中心城區和成都主城實現公交“一卡通”。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慶市提出,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四川省提出,共推重大項目、共建重大平台、共抓重大改革、共謀重大政策,協同推動交通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對外開放、毗鄰合作、生態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認為,各地布局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設,普遍跳出了“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維,打破行政邊界,強化共商共建共享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落地。
“從發達經濟體和國內發達地區來看,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級形態,是現代技術創新和產業集群的主要平台,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的發育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是各地參與區域合作和競爭的主體,也是國家層面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載體。”馬慶斌表示,各地布局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可以將新型城鎮化戰略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全面融入國家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結合起來。
醞釀競爭新優勢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認為,城市群、都市圈是人口與經濟的密集之地。從城市群補短板、鍛長板的角度看,現實的目標是支撐城市群、都市圈發揮功能,長遠的目標是要引領城市群、都市圈更好更快發展,因此要瞄准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來謀劃。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產業發展等方面,城市群和都市圈都有投資機會。
馮奎舉例說,在基礎設施方面,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正在加速布局。在公共服務方面,教育、公共衛生、新型養老等設施還有增長空間。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國土空間綠化、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綠色交通、清潔能源等領域都需要進一步提升品質。另外,城市群、都市圈強鏈、補鏈對提升產業安全、區域經濟安全意義重大,在許多細分產業行業領域存在著各類投資空間。
在馬慶斌看來,城市群和都市圈聚集了大量的技術創新機構、企業、人才,在新技術新產業爆發的時期,哪個城市擁有了顛覆性的新技術,哪個城市就擁有了巨大的先發優勢。推動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發展,將帶來技術創新的重大機遇。高鐵、城際軌道交通,5G、數字經濟等新基建,金融、研發、咨詢、法律等現代服務業都將迎來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