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民進黨兩岸路線整合與轉型的可能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07 00:13:13  


 
  更嚴重的是,若台灣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兩岸經貿,總是以政治或民粹觀點切入,一旦服貿協議在“立院”審查被推翻,則將衝擊預定於2013年底完成的貨品貿易與爭端解決機制等兩項協議的洽簽,甚至影響兩岸互設辦事處之商談,不僅將大大衝擊兩岸關係,尤其對外洽談雙邊經合協議就無從開展,台灣等於是自廢武功,自絕於世界自由經濟舞台之外。

  要言之,民進黨若想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反對黨,或進而想重返執政,就不應一再乘機利用民粹大作政治投機,否則若只一邊說要務實面對大陸、交流對話,一邊卻仍不改其一貫“反中”的心態與立場,則任憑謝長廷訪陸多少次,及蔡英文開始與大陸經貿學者對話,均難促使民進黨兩岸路線轉型。

  民進黨“華山會議”

  仍難完成兩岸路線的整合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另類紅綠交流”成為“華山會議”會中討論焦點,相當程度引發“權宜派”與“原則派”的交鋒。黨主席蘇貞昌強調“台灣前途決議文”還是民進黨的核心思維,民進黨的對“中”政策必須要和國民黨有所區隔,不必和國民黨競爭北京的支持。已退黨的前“立委”沈富雄受邀出席卻坦言,民進黨新的中國政策既要“人民能接受、對岸能忍受、和國民黨有區隔”,這根本不存在。他也建議,民進黨對“中”政策何妨“向國民黨靠攏”,兩個黨來比內政,看誰比較得民心。謝長廷回應說,只要台灣有共識、藍綠都往中間走,不必計較是誰向誰接近。

  其實,包括沈富雄與“權宜派”、“原則派”,都圍繞“民進黨要不要重新執政”的主軸。蘇貞昌指出,“不得其位,難謀其政”,民進黨還是要透過執政才能落實政策主張,未來擬定對“中”政策時,不會閉門造車。謝長廷則在受訪時指出,民進黨不只要執政,執政後還要有能力穩定兩岸關係,民意也在看民進黨會不會讓兩岸關係變緊張。

  平心而論,民進黨是否真如沈富雄所言,找不到“人民能接受、對岸能忍受、與國民黨有區隔”的對“中”政策?可能尚未定論。但民進黨對“中”政策,由於太強調“與國民黨有區隔”卻是事實,以致未能獲得“多數人民接受”,更別提“對岸能忍受”。正因如此,“原則派”守住台灣主體意識,卻也可能失去彈性,難掩其僵化之本質;至於“權宜派”則誇大了策略與戰術的效益,雖有計謀,卻有“奸巧”之嫌。

  值得注意的是,沈富雄用簡易的數學幾何來形容複雜的兩岸關係,他表示,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與中共的關係,像是兩個相切的圓,二者的連接處只有一個點;台獨和一中原則,便是兩個毫無交集的各自圓圈。然而,沈富雄只拋出問題,並未明確指出相切的那個點究竟是什麼,也沒有說明民共到底該不該尋找交集。

  其實民、共之間的差異,是立場與價值的選擇,但如何在互動對話中瞭解大陸,進而縮小雙方之分歧,則“與其心動、坐而言,不如馬上行動、起而行”。如今民進黨終於舉行“華山會議”,正式展開兩岸政策的路線激盪,將是凝聚共識的重要階段。如何找出相切的那一個小點是什麼?如何從點到線、線到面,發展出民共有所交集處,實考驗民進黨人的智慧與格局。

  再進一步言,當蘇貞昌還在尋求“黨內對話”,謝長廷以大動作開啟另類“民共對話”新模式。其實,不贊成“憲法各表”,不想與謝長廷合作的民進黨人,現在真正該做的,是提出另一套能說服中間選民的兩岸政策,或是告訴社會大眾一套台灣能夠自外於“中國因素”的經濟政策。

  然而,蘇貞昌除了要確保黨內蔡英文、謝長廷及各派系意見領袖,確實一起參與凝聚共識的過程,還必須在“華山會議”後,能提出可操作的具體行動策略。但是,我們並不看好這一趨勢,因為蘇貞昌正處於左右為難的困境。一邊要正視外部大勢的發展,另一邊要穩住內部保守勢力的力量。以蘇一貫的行事風格與思維模式,期待他在大陸政策上大破大立,將淪為難上加難。在可預見的將來,明年“七合一”選前,民進黨仍將走保守的兩岸路線。正因如此,未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華山會議”能否完成路線整合,將很難樂觀,持續各說各話,勢必發展下去。

  論民進黨第二場“華山會議”

  如何處理“九二共識”

  應邀前來出席第二場“華山會議”引言的蘇起有備而來,坦率與民進黨交流並提出建議,尤其蘇起把“九二共識”的內涵、緣由及用意,作了相當完整的陳述及回應。他一語道破地指出,“九二共識”的主要目的,是要透過模糊性來與中共取得互信,沒料到中共接受了,民進黨卻不接受;也沒料到“九二共識”成為國共2005年及2008年和解與復談的基礎。

  面對蘇起“‘九二共識’等於互信”的論述,民進黨卻任由陳年積怨作祟,包括游錫堃、柯建銘、林濁水、陳明通、蘇煥智…等,共有十多人次“圍剿”蘇起,幾乎一面倒認為“九二共識”並不存在,其唯一目標就是推翻“九二共識”,另尋新的替代方案,作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指標。

  另一弔詭的是,民進黨原本說“根本沒有‘九二共識’”,卻在第二場“華山會議”中一致改口說,“九二共識”是在2013年6月間的“習吳會”中被國民黨“處理掉了”。民進黨這一套新說法,始自蔡英文批“習吳會”說,“九二共識”沒有了“一中各表”,“究竟中華民國還剩下什麼?”若依民進黨的邏輯,“九二共識”原來是有的,一直到“習吳會”“才被國民黨處理掉了”,所以民進黨才反對“九二共識”。其實,除了民進黨,誰說“九二共識”已無“一中各表”。但民進黨的最高戰略卻是:堅持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已不論“九二共識”是否“一中各表”。

  尤有甚者,本次會議主題明明訂為“如何處理‘九二共識’”,但不少與會者卻接力論辯“‘九二共識’是否存在”這套民進黨用來固守基本教義立場的陳腔爛調,未免故步自封。兩個半小時的會議,本應把握契機,異中求同,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找出建議方向,結果整場會議都在主張“沒必要處理‘九二共識’”,若真是如此,則其正面意義堪稱微乎其微。尤其民進黨始終沒認真面對自身在兩岸議題上的矛盾,根本不曉得要如何處理“九二共識”,更遑論提出替代方案?

  試觀民進黨人中如蘇、蔡、謝,已很久不說“根本沒有‘九二共識’”或“否定‘九二共識’”了。蘇貞昌退到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卻無視“現行憲法”其實是“一中憲法”;謝長廷欲以“憲法共識”取代“九二共識”,卻被戲稱“山寨版”;蔡英文想以“台灣共識”與“民主、人權”的論述來“迴避一中”。以上種種,恐怕無一可以成為“處理‘九二共識’”的正辦。

  民進黨“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其實就是在“走中華民國的路”與“走回頭路搞台獨”之間作一選擇。民進黨若不再走回頭路搞台獨,就必須護持“憲法一中”,認同“九二共識”,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爭取對於“中國”的定義權,如此才有可能建立一個超越國共兩黨的兩岸論述架構。若民進黨迴避“一中”,即是逼迫自己回到“台獨”,並使自己在兩岸互動中喪失角色。

  總之,民進黨舉行檢討對中政策會議,之所以受人矚目,是外界關注民進黨能否從蘇起的引言,真正面對往昔處理“九二共識”的盲點,而非以辯倒蘇起為職志,反而更應該提出反省後之贏的策略。然而,事與願違,此次會議沒有實質的共識,卻加深外界對民進黨迴避處理兩岸的心態之刻板印象。儘管民進黨仍否認“九二共識”,但“九二共識”將與民進黨如影隨形,一同穿越2016,無法擺脫,若不能務實面對與解決,將是不理性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9月號,總第189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