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民黨的彷徨與台灣的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20-11-23 00:14:16


唯有堅定“一中”理念、堅持公平正義和和平發展道路,國民黨才能行穩致遠。
  中評社╱題:國民黨的彷徨與台灣的未來 作者:郭振家(北京),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華美國學會理事

  作者對國民黨陷入困境的原因進行了總檢討,認為國民黨在台灣政壇的頹勢始於李登輝路線,之後民進黨憑藉“自由民主對抗專制” 和“本土政黨對抗外來政黨”兩套話語權,對國民黨進行了迅猛的抨擊和激烈的挑戰,民進黨二次執政後對國民黨的黨產清算更使得後者境遇雪上加霜,當然,民進黨長期推動“課綱調整”對島內年輕人的意識形態影響深遠。長遠看,國民黨雖然並不會馬上倒下,但如果針對存在問題沒有很好地“對症下藥”而是“病急亂投醫”,則有可能走上“歪路”,甚至走上“邪路”。國民黨的未來事關台海和平,唯有堅定“一中”理念、堅持公平正義和和平發展道路,國民黨才能行穩致遠,兩岸也才能撥開陰霾、重見霞光。

  中國國民黨自從2020年以來相繼經歷了領導人選舉失利、韓國瑜被罷免、高雄補選失利等一系列事件,黨內檢討聲不斷,改革成為最大的呼聲。該黨改革的呼聲並非首次,此次呼聲再起一方面說明了一些國民黨員急切希望選舉獲勝,但同時也說明了國民黨衹有在選舉失敗後才進行應激性反思,然而,這樣的反思總是不長久、不全面和不徹底。

  一、當前國民黨的選舉迷思  

  2020年,中國國民黨相繼經歷了領導人選舉失利、罷韓失利、高雄補選失利。每一次失利或許都像一記重錘一般敲在一些忠貞的國民黨員心上,如此失利難免讓人感覺“國民黨已經失去戰力、未來選舉獲勝的難度越來越大”。實際情況是這樣嗎?不妨針對每一次選舉進行一下客觀評價。1月11日的領導人選舉,實際上韓國瑜脫離高雄市長任期參選,這確實是有可被指責之處,然而政黨票方面國民黨得到472萬票,民進黨得到481萬票,兩黨差別其實並不大;6月6日韓國瑜被罷免,也僅是高雄一地民眾的選擇,這個區域本來就是民進黨的主場,所以以此來推論全台灣的藍綠支持度是偏頗的;最後,高雄市長補選中,李眉蓁雖以24.85萬票(25.90%)不敵陳其邁的67.18萬票(70.03%),但陳其邁的票離“罷韓”的票差了近24萬票,說明了高雄民眾有一部分在李眉蓁已經有論文風波的背景下對陳其邁也是存有疑慮的。換言之,國民黨自身問題是存在的,但民進黨也有問題,再加上在每一次選舉中民進黨都有嚴密部署以及媒體、網軍、行政機構的層層配合,國民黨的“戰績”尚可,大可安定心態、從容應對以後選舉。

  然而,國民黨或許是太渴望選舉勝利了,在選舉接連失利後就陷入不理性的狀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還罷了,但“自亂陣腳、自砍大纛”就委實不該了。國民黨新主席江啟臣上任以後,一方面主動提出對九二共識的檢討,另一方面改變了馬英九時期國民黨的“親美和陸”的平衡政策,越來越呈現出倒向美國的趨勢。

  3月7日,江啟臣獲勝後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首次發表談話,並未提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及“九二共識”。6月19日,中國國民黨改革委員會發佈《兩岸論述組建議案》,明確提出了“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九二共識’,唯有本於‘中華民國憲法’的兩岸共識,才能重新開啟兩岸官方對官方協商。‘一國兩制’會改變‘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台灣人民不會接受,在‘中華民國憲法’之下,沒有‘一國兩制’的空間”。9月6日,國民黨在第二十屆第四次全代會最終的《現階段兩岸政策報告》中提到:“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關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表述,皆本於‘中華民國憲法’,也是兩岸求同存異的成功經驗。基於‘中華民國憲法’的‘九二共識’,應用以延續兩岸互動,並以此尋求互動方式與時俱進。”同時,補充了國民黨對於兩岸互動的基本態度是:“兩岸官方互動必須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國國民黨數十年來堅決反對‘台灣獨立’與中共的‘一國兩制’,因兩者均將消滅‘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一周後的9月14日,國民黨宣佈因為央視主持個人的言論,最終宣佈不以政黨形式參加9月19日的第12屆海峽論壇。這件事情影響極大,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王高成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國民黨取消派代表前往大陸,導致國共互信更低,激化大陸民間對國民黨以及台灣負面印象,導致兩岸政策會持續強硬下去,不利兩岸未來交流。而國民黨處理涉中國大陸事務的態度,傾向民進黨一定要對等、尊重的態度,少了彼此包容,會讓國共之間結下心結。他也說,這次機會不太可能再有了。①

  然而在“親美”方面,國民黨卻越來越積極主動。年初選舉結束後,國民黨內就有聲音提出“強化對美關係、增設代表處”,如此行事頗有與民進黨展開“親美”競爭的意味。6月15日,江啟臣上午拜會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酈英傑表示未來將在華府重新設立代表處,強化雙邊政黨外交、即時溝通以及合作。國民黨在美國對台軍售上的態度也是異常積極,生怕被民進黨扣上“不愛台灣”的帽子,所以“立院國民黨團”針對軍售一律放行。更有甚者,國民黨主動提出要涉及台美關係的敏感議題,其用意引發多方揣測。10月6日,台灣“立法院院會”通過國民黨團提案增列的兩項討論事項,即“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台美恢復‘邦交’”有關決議案,要求民進黨當局在這兩項事項上積極行動。雖然有國民黨人士認為國民黨此舉不排除是在逼迫民進黨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要揭穿蔡英文的“皇帝的新衣”,但歸根結底,這兩項提案本質都是“台獨”,大陸民意一片反對之聲,兩岸心結進一步加深。

  所以,因為選舉失利產生的兩岸政策檢討,不僅沒有找對問題下對藥,而且是在不斷產生新的問題。為了迎合民意,國民黨“黨團總召”林為洲在10月10日拋出“中國國民黨名稱去除‘中國’或者改名‘中華民國國民黨’”的議題,遭到“立委”賴士葆怒嗆“未經任何黨內程序輕率拋出,是在幫民進黨轉移焦點?”,而“立委”陳雪生則更坦言“若去‘中國’,就退黨”。國民黨的路線調整是否會引發新一輪的分裂值得觀察,但“親美遠陸”若是國民黨新路線的話,恐怕不僅國民黨會“昨是今非”,而且兩岸關係甚至台海情勢會波折不斷。

  二、中國國民黨困境原因的總檢討

  中國國民黨自1949年兵退台灣以來,積極充當美國遏制中國大陸的側翼,固守事實上的割據政權,使得兩岸未能實現完全統一。然而就對台灣而言,從蔣經國開始,國民黨已放棄反攻大陸的構想,轉而認真經營台灣(包含十大建設和經濟騰飛),國民黨對於台灣的發展其實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今天的中國國民黨之所以困境重重,首先在於對於自己的歷史未能有宏觀全面的認識以及論述,對於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也不敢大聲說出來,對於民進黨的肆意“抹黑抹紅”又衹是被動應對,如此之不作為,如何才能贏得民眾的支持和信任呢?全面來看中國國民黨的“頹廢史”,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李登輝因素和影響一直沒有得到消除。

  李登輝主政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拉本土派打壓傳統國民黨勢力,以及不惜將“黑金”元素(黑社會和金錢政治)導入選舉,最終惡化國民黨形象。此外,推行“台灣入聯”和“兩國論”意識形態、肅清異己和2000年選舉中選擇“棄連保扁”,這一切最終導致了國民黨的三次分裂。當然在李登輝掩護下,民進黨不斷“攻城拔寨”,贏得了地方縣市選舉甚至領導人選舉的勝利。所以說,李登輝在其執政後期的所作所為不僅嚴重惡化了兩岸關係,使得“台獨”勢力逐漸壯大,更重要的是弱化甚至改變了國民黨的性質。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雖然堅持“九二共識”和強化兩岸交流,但馬英九並未與李登輝和“台獨勢力”做出任何“切割”。台灣《遠望》雜誌在2020年7-8月號社論文章《馬英九辜負了王曉波》中,就提到了“馬一上台就任命‘台獨’分子賴幸媛、鄭瑞城分掌陸委會及教育部,向‘台獨’表態不會‘促統’並將繼續推動‘台獨’教改;馬不但在撥亂反正上無所作為(包括延續“終統”、“反侵略日”、“台灣聯合國日”),更不敢積極追究李登輝、陳水扁任內的違憲違法行為……”②李登輝於今年7月30日去世之後,大批藍營政界人士前去弔唁,渾然忘卻李對於國民黨的分裂與傷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