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毅夫(右二)、汪一帆(右)、江舟(左二)與許沛(左)合影 ,兩家人的曾祖汪春源及許南英是合住台南柱子行的清末進士。(中評社 趙家麟攝) |
中評社台南9月17日電(記者 趙家麟)台南孔廟附近有個“柱仔行”在清末出了許南英、汪春源兩位進士。這兩位力反清廷割台,率眾抗日的台灣之光,最後難挽局勢而遷往大陸,同住廈門、定居漳州。百年之後,兩家進士的曾孫輩有緣能在台南相聚,追懷祖上情誼。汪春源的曾孫汪毅夫、汪一帆表示,汪春源的三品官服正重新縫製復原,希望早日能“衣錦還鄉”。
北京市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台灣會館負責人鄭大指出,清代台灣總共出了33位進士,第一位是陳夢球,他是建台南孔廟的陳永華的兒子(康熙33年,1694年),最後一位是汪春源(光緒29年,1903年)。33位進士當中,台南占了11位,彰化有8位,嘉義有5位。
汪春源是台灣最後一位進士,出身於台南孔廟附近的柱子行,1888年和丘逢甲到福州趕舉,同榜高中。1895年清政府《馬關條約》割台,汪春源為台灣舉人,正在京城準備考進士,先後參與“五人上書”、“公車上書”來表達反對割台之議;清政府割台後,汪攜妻兒舉家內渡。1903年中進士,填寫籍貫為“安平縣人”(今台南)。
汪春源的曾孫、汪毅夫的胞弟汪一帆,目前任教於廈門大學會計系副教授,此是第一次到台灣,對台南的語言及小吃都感到非常親切,“台南的砂鍋,就是廈門的鍋砂,口味一模一樣!”,受朋友之託找台南的藥店買藥,講閩南語攏會通,店家也分不出是台南在地人或陸客。
汪一帆表示,汪春源育有4男,長子汪受田是他的祖父,次子汪鈞田後來在印尼成了銀行家、教育家,三子車禍早逝,四子汪沂田重慶大學畢業,受霧峰林家之邀,是台灣光復後來台,並成了台電公司第一代的計算機專家。他這位叔公一直留在台灣,直到七、八年前以九旬高齡在台去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