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6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同時針對當前的逆全球化態勢強調“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這提出了要在高水平開放條件下,統籌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發展關係的重要命題。
北京日報發表南京大學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文章表示,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按照發達國家利益和價值觀進行重組。中國必須長期面對某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打壓以及跨國企業選擇“China+1”戰略的競爭挑戰。
文章分析,總體來看,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態勢,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將極大地影響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水平。
一是在全球產業鏈的形態上,將會呈現為縱向縮短的趨勢,企業組織由跨越全球各國的縱向非一體化狀態,向鄰近國家的縱向非一體化狀態變化。其中地緣政治、技術變化是導致其變化的主因。後者如3D打印等新的製造技術,將使生產與消費的樞紐更靠近本國。這對中國來說,將面臨發達國家製造業回流或外資區域化再配置的競爭。
二是在空間上,全球產業鏈的地理重組將呈現為區域化集聚的態勢,從而過去中間投入品供應商(國際代工者)競爭“鏈主”訂單和技術的全球競爭方式,將讓位於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以及全球產業鏈集群之間的競爭。這對中國企業過去長期習慣的國際代工模式提出新挑戰,首先是要求我們的產業政策支持有優勢的區域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並利用國內強大市場去塑造全球產業鏈集群。
三是全球產業鏈數字化重組的趨勢,將使全球產業鏈中的信息傳遞更加透明,信息傳輸效率提升,由此將極大地緩解產業鏈上的“長鞭效應”,提高產業鏈運行效率,中國企業應及早做好準備抓住這個機遇,對產業鏈供應鏈進行數字化轉型和改造,增強企業在鏈條競爭中的對抗能力。
四是全球產業鏈綠色化重組的趨勢,通過碳邊境調節稅等手段,促使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國必須大力發展和利用新能源產業,如果繼續過去的傳統能源消耗方式,那麼企業的產品將在國際競爭中喪失成本優勢。
五是全球產業鏈按價值觀主導重組的趨勢,將有可能在一些重要的產業方面出現排擠中國戰略性新興企業的效應,由此不僅需要防止中國參與的全球價值鏈被解構、脫鈎和邊緣化,更要警惕全球價值鏈可能演化為平行化的東西兩大集團競爭的傾向。
文章指出,中國過去是經濟全球化的被動參與者,現在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堅定提倡者、支持者、維護者和一定程度上的領導者。我們不能簡單地追求絕對的安全,而要在發展中求動態的安全,否則我們的發展將會出現自我設限的不良後果。
由此,中國應該重新思考和設計新的適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產業政策。如我們要實施有規則、規制的主動開放戰略,加強與國外企業的垂直專業化聯繫,同時,也要在不斷開放中主動塑造和拉長國內價值鏈,讓一些產業循環留在國內進行,增強自主可控的能力。從技術供給看,要善於利用外國資源進行創新,尤其是一方面要以內需集聚國內外資源,吸引外國資源到國內來創新創業;另一方面也要用內需誘導和拉動創新活動,為國內企業創新提供更多的市場需求、商業運用場景和試錯的機會,推出更多的自主可控的高新技術。從力量均衡看,要加快培育產業的反制能力,從過去的“揚長避短”轉變為“揚長補短”,既要在長板產業方面形成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反擊把具有公共品屬性的產業鏈作為政治武器的某些國家政府的行為,又要緩解產業瓶頸被“卡脖子”的風險。從技術安全和維護看,要全面推進中國企業國際專利的戰略布局,構建自主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