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中國的對朝援助,一直以來都是基於人道主義考量,基於對長期友好近鄰的一貫立場,韓國方面也曾有過類似援助,如今眼看著北方同胞面臨經濟困境,自己為國內政治所困無法施以援手,對中國的做法就更沒理由加以責難了。
同理,在對朝投資和開發問題上,中韓均享受著類似機會,當然也一樣承擔著相應風險。在此問題上,有著足夠對外貿易、對外投資渠道的中國商界,其實根本沒有韓國媒體揣測的那麼急不可耐、信心滿滿,所以也壓根就沒有所謂趁虛而入搶占韓國投資開發利益之心。用中國俗話來說,倒是韓國方面在此問題上前怕龍後怕虎,或“吞了怕是骨頭、吐了怕是肉”,所以才會出現毫無來由的無端揣測。
總之,透過金正日訪華一案,韓國在對華戰略定位上之不足可謂一覽無餘:一方面在對外戰略上一邊倒地投入美國懷抱,與美國結成戰略同盟,另一方面卻試圖憑借單純的經濟關聯來製造中韓關係堪比甚至超過韓美關係的假象,進而對華索取類似“戰略盟友”的利益要求;一方面在對朝關係上搖擺不定,既不敢果斷實施當年金大中式的“陽光政策”,搞強硬到底的對抗政策又沒有底氣和好處;對美國方面亦步亦趨,對中國則是欲迎還拒,一邊坐享中國崛起的紅利,一邊在戰略上警惕、防範中國,放縱、聽任國內狹隘民族主義泛濫,在領土、歷史問題上肆無忌憚地對華施壓;一方面希望中國在解決半島問題上做“負責任大國”,另一方面又疑心、害怕中朝走得太近,所以極盡挑撥之能事。
其實,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健康中朝關係,對解決半島核問題及整個半島統一問題無疑極為關鍵,韓國方面對此應該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對於中國的戰略定位,韓國方面更應有深刻地檢討和重新規劃。否則,就會像此次對金正日訪華問題一樣,如中國網民所形容的那般“喊冤”“撒嬌”,不僅無助於中韓關係的鞏固提升,更會助長兩國民間厭棄心理,從而貽害東北亞和平穩定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