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在經過2006年後長達近4年的相互調整,尤其是所謂高層之間所謂“破冰”、“融冰”、“迎春”、“暖春”等良性互動,眼看著逐步擺脫了此前漫長的冰凍期而迅速回暖,進入追求戰略互惠的健康軌道。然而,就在民主黨上台一年之際,以釣魚島扣船風波為標誌,中日迅速進入戰後第二波戰略對抗。
與上一波對抗相比,這一波的對抗的深層誘因並無太大變化,僅僅是在全球經濟金融危機映襯之下中國經濟崛起的步伐顯著加快;民意尤其是網絡民意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波助瀾作用。
不過,這一波對抗在表現形式上沒有上一輪那麼全面、多元,而是以領土爭端為導火線和基本表現形式;博弈形式則較之上一波對抗更其激烈和多樣,結果更是難以預知。上一波對抗的旗手式人物是小泉純一郎,這一波對抗的領軍人物則是現任外相前原誠司。
釣魚島扣船風波出人意料地突然發生並迅速升級,進而引發嚴重後果,後續餘波更出人意料地接二連三、未曾停歇,深刻展現出中日關係框架內結構性矛盾的頑固性、長期性和複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