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兩岸“溝通”是必要的,以兩岸目前的現實情況下,雙方不可能對“一個中國”的內涵達成具體的共識;對於和平協議簽訂的時機、方式以及協議之內容性質亦仍有歧見,但如何在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進行溝通?恐怕是所有致力於兩岸和平發展之推動者所共同思考的問題;另外雙方如何循序漸進,透過一次又一次接觸“溝通”的平台,漸漸形成兩岸共識,成為談判的基礎,恐怕也是一門學問。但無論如何,兩岸各種管道的“溝通”都是必要的,因此筆者樂見兩岸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中,找尋未來可行的出路,最後在兩岸主流民意充分受治下,透過“談判”,轉化為具有約束力的成文依據。
職是之故,在任何兩岸溝通的場域中,筆者認為有一項雙方都不能忽略的基礎,就是兩岸同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是大家共同的原生論,在這樣的前提基礎下,期待兩岸雙方早日從“溝通”轉為“談判”,包括撤除飛彈、“中華民國”的國際生存空間、兩岸未來的政治定位等敏感性議題,才能正式進入新的“談判”階段,當然過程中會受到許多挑戰與質疑,但只要公開、透明,讓各界充分參與,相信未來兩岸雙方,將不止於各說各話的“溝通”,而將進展成漸漸產生共識的“談判”,願兩岸在多數民意的驅使下,早日邁入新的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