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博東 |
中評社12月25日電/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顧問徐博東教授,今天在《海峽導報》發表觀察文章,概括總結了自去年以來兩岸兩會所舉行的四次“陳江會”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並指出,這些特點和發展趨勢,充分反映出一年多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良好,儘管島內“台獨”分裂勢力還會不斷搗亂和破壞,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更大的困難和曲折,但任憑什麼力量都已無法抗拒與逆轉!
全文如下:
在台中舉行的第四次“陳江會”已經順利落幕,連同前三次“陳江會”,兩岸兩會在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內,總共簽署了十二項協議和達成一項共識,可謂成果豐碩!
回顧四次“陳江會”的協商談判,或可大致歸納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其一,經濟性。兩會簽署的十二項協議和一項共識,無一不是關乎“國計民生”,關乎兩岸同胞的切身經濟利益,對推動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隨著這些協議的貫徹實施,必將讓兩岸同胞切切實實地分享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
其二,務實性。首先,兩會協商談判之所以能在短期內達至如此豐碩成果,正是在兩岸當局盱衡當前兩岸政治現實的情勢下,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和“先經後政,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務實精神才取得的;其次,從本次“陳江會”在最後關頭因技術性原因毅然放棄簽訂“兩岸租稅協議”的情況來看,也反映出兩會協商談判更加務實,更加注重追求“質量”而非“數量”。
其三,平等性。四次“陳江會”先後在海峽兩岸的北京(大陸)—台北(台灣)—南京(大陸)—台中(台灣)輪流舉行;雙方相互尊重,以高規格接待,以誠相待;兼顧雙方利益,有商有量,不強加於人,充分體現了平等協商談判的精神。
其四,制度化與常態化。兩會協商談判不僅輪流在兩岸舉行,且在議題選擇、幕僚作業、談判人員選擇以及談判方式、安全保衛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累積經驗,日臻完善與成熟,這說明了兩岸兩會制度化、常態化的協商談判機制業已形成。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兩會協商談判的上述特點和發展趨勢,充分反映出一年多來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良好,儘管島內“台獨”分裂勢力還會不斷搗亂和破壞,在前進道路上還會有更大的困難和曲折,但任憑什麼力量都已無法抗拒和逆轉!誠如陳雲林會長在台中市長胡志強的晚宴上所說:“歷史將會告訴我們,現今兩岸正在走正確的路,無論它有多少艱難萬險,我們都一定會堅定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