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政府要深入檢討,為何政績無法轉化為選票? |
中評社台北5月22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日前新加坡國會大選結果揭曉,雖然人民行動黨仍然擁有政策主導優勢,但內閣資政李光耀與國務資政吳作棟卻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將不進入新政府內閣擔任資政,讓年輕領導團隊帶領新加坡繼續前進。此舉不僅意味著李光耀強人統治告終,也提醒所有領導者,除了清廉、效率之外,更要加強與人民的溝通;從新加坡的經驗讓人十分感嘆。
有政績的,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其實這是一種逆淘汰之反噬現象,如果政績好卻沒有得到人民的鼓勵及選票上的支持,那麼真是民主選舉的一大挫敗;新加坡的例子殷鑑不遠,台灣的馬政府同樣亦面對如此的窘境,有政績卻得不到民眾的支持,力促兩岸關係和平穩健,致力於兩岸各項交流活動的推展,更替台灣帶來無限的商機,但因為有心人士及媒體的刻意污衊及誤導,使得再多的政績人民也無法感受到,而形成帳面數字越來越亮眼,但選情卻始終無法有效拉抬的怪現象。
日前IMD公布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排名第六,這是台灣被評比的十七年來表現最好的一次,顯示馬政府各項政策的方向正確,確實有針對病因對症下藥,才有如此亮眼的成績,但令人遺憾的是,馬政府的成績並沒有轉化為實質的選票,這箇中的原因,實在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