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網評:靠打“反華牌”凝聚共識?美國政客給自己開的是一劑“毒藥方”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金君達(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導讀
美國當前正面臨多重內部挑戰,但執政者延續“內病外治”的做法,不去解決問題,而是向外轉移矛盾,仍執迷於搞大國對抗,如挑起對華貿易戰,抹黑中國倡議,炒作“中國威脅”,拉“小圈子”孤立中國,甚至在台灣問題上危險試探。這些做法只能在決策圈裡製造“反華共識”,卻無益於彌合日漸分裂的美國社會,反而只會阻礙美國內外部問題的解決。
當前美國面臨多重內部挑戰,其通貨膨脹達到40年來的最高水平,社會分裂也不斷加劇。究其根源,美國長期不能正視內部問題,片面強調“外來威脅”,導致弊病越積越深。
美國國內困境固然與外生性危機有關,但更主要是由自身社會經濟矛盾積累所致。由於缺乏社會和黨派間的共識,美國難以針對這些“慢性病”推動系統性改革。美國在應對短期危機時行動力較強,但僅有應急之策,缺乏長期規劃,可能帶來滯後的負面影響。
例如,美國在2020-2021年將財政赤字占GDP比重擴大至10%以上,同時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這些為應對疫情採取的紓困措施共同導致了2022年的高通貨膨脹。而在一些社會治理問題,例如新冠疫情防控上,美國政府受困於民意分裂,難以制定統一有效的政策。在改革停滯不前的情況下,持續發酵的社會經濟問題又加劇了社會分裂和社會焦慮,助長民粹運動和反智主義,加大社會治理難度,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政學界人士指出,要打破改革受阻與社會分裂的怪圈,美國須尋求社會共識,而建立共識的基礎是傾聽社會訴求、切實改善民生。2020年9月,卡內基基金會發布《使美國外交政策更好地為中產階級服務》報告,建議正在競選總統的拜登以外交為抓手,團結國內社會。報告認為,美國政府長期執著於“維護美國主導地位”“新冷戰”等對抗思想,而不是設法解決關乎民眾切身利益的國內問題,長此以往當然無法團結社會。相比向外轉移矛盾,該報告強調,應通過建設性的國際合作帶動國內改革,進而提升美國的長期經濟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