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承諾將在2010-2013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5億美元(3年共計106億美元)的援助資金。
|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評論員 余翔)12月10至11日,正值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之際,歐盟27國領導人齊聚布魯塞爾。在瑞典、英國等國的積極斡旋下,此次峰會就歐盟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援助資金等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成員國就資金總額和分擔額達成一致。歐盟承諾將在2010-2013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快速啟動”階段,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35億美元(3年共計106億美元)的援助資金。
歐盟敞開錢袋“撒錢”,用意有三:其一,推動其他發達國家做出明確減排承諾,占據道義制高點。由於在減排幅度和經濟補償這一核心問題上各方分歧嚴重,目前氣候變化談判陷入僵局,對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的悲觀情緒不斷上升。目前除歐盟外的其它發達國家承諾的減排幅度僅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13%,距離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oC以內的目標相去甚遠。歐盟作為“減排旗手”,必須做出表率,歐盟若再開空頭支票,其他國家則更有理由逃避自身責任。從目前哥本哈根氣候會議進展艱難來看,會議很可能無法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但歐盟的表率作用將為歐盟贏得廣泛的輿論和道義支持。
其二,搶占減排商機。歐盟之所以如此積極的推動節能減排,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歐盟在相關領域具有很强的技術優勢。據歐盟估計,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需要約1000億歐用於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目前全球低碳和環境産品及服務的市場規模已達到每年1260億美元,預計2020年將達到2-3萬億美元,低碳經濟蘊含巨大商機。歐盟的援助資金可能會通過項目合作、技術轉讓等方式向發展中國家“滲透”。歐洲企業則可借應對氣候變化之機在發展中國家布局,攫取大幅市場份額。
其三,表明歐盟能“用一個聲音說話”。此次峰會是《里斯本條約》生效後的首次峰會。峰會解决了先前多次領導人會議都未能談妥的氣候變化融資問題,說明歐盟的决策力在條約生效後明顯提高。峰會成果表明歐盟成員國在關鍵問題上能夠“團結一心”。歐盟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新“貢獻”,展示了歐盟在《里斯本條約》生效後的“新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