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然不想承擔談判失敗的責任。為了轉移輿論注意力,美國想以捆綁中國的方式,為自己的立場找借口,提出了所謂“中美共治”的設想。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顯然不會同意將自己捆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且中國此前已經宣布,至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儘管有人指責說,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以這個減幅2020年時的排放總量將不會有顯著降低,但這種貌似有理的說法,實際上是非常偏頗和片面的。因為“氣候難題”難就難在如何把握減排與發展的平衡上,這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就更是如此。中國兼顧減排與發展,實際上是統籌考慮的結果。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發展對於世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200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居全球第一。在此情況下,中國兼顧減排與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發展都具有戰略意義。
中國的減排模式,也贏得國際社會的稱讚。在哥本哈根會議期間,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就對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表示了讚賞。這次大會上,儘管中國代表團在關鍵問題上據理力爭,堅持原則,但在援助資金的分配問題上,又做也了實質性讓步。前幾天,中國代表團明確做出了“不與窮哥們爭援助資金”的承諾,這樣的慷慨,贏得了發展中國家的一致稱讚。
雖然目前大會已進入了尾聲,但各方依舊沒有降低爭吵的調門。就在16日上午的談判中,主辦國丹麥在沒有取得各國同意的情況下,試圖將自行擬定的協議草案強加給大會討論。此舉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強烈抗議。為了增加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中國方面也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溫家寶總理抵達哥本哈根後,於17日先後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丹麥首相拉斯穆森,雙方就相關問題交換了意見。綜合各方面信息看,儘管各方分歧巨大,但在大會帷幕降下之前,達成協議的希望依舊存在。
我們期望,在“神奇日效應”與“領導人效應”的雙重作用下,本次大會能達成具有實質內容和意義的協議,而非僅僅是姿態性的宣言或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