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制上說,作為發展中國家代言人,“金磚四國”在代表性方面還有明顯不足,特別是沒有非洲成員參加。這一點,四國已經開始著手解決。4月14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華盛頓出席活動時表示,如果“金磚四國”成員都同意的話,那麼四國機制完全有可能擴大。至於擴大的對象,一些細節或許有指征意義:這次四國峰會的前一天,巴西舉辦了由印度、巴西和南非三國的“准聯盟”峰會;據說,巴西總統盧拉舉行的歡迎“金磚四國”領導人的國宴上,也將有南非領導人的身影。考慮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曾出現過“基礎四國”(巴西、南非、印度和中國),那麼四國機制如果擴容的話,新成員似乎沒有多少懸念。
傳統上,多邊國際合作機制大都基於地緣、種族、文化、宗教等自然或先天因素,歐盟、阿盟、非盟、東盟、北美自貿區等,莫不如此。但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人流、物流、信息流在速度和數量上都在迅猛增加,上述自然或先天因素對多邊國際合作機制的阻隔作用也越來越低。後天形成的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在促進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中,作用越來越大。“金磚四國”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如今,金磚四國已從一個經濟學術概念,發展成為一種新興大國的新型合作機制,並成為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模式、不同文明牽手合作的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