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辛亥革命百年奮鬥歷史面前,兩岸關係走到了新的發展關口。 |
中評社香港1月1日電(特約評論員 王名舟)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紀念年,今天是2012年,未來百年,辛亥革命的民族之夢又可實現否?
一百年在歷史的長河中極為短暫,但辛亥革命以後的百年時光卻記載了我們民族為了一個偉大的夢想而不懈奮鬥的艱苦歷程。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從1949年中國人民獨立自主建國到廿一世紀的今天仍進行的反獨促統努力,每一個時期都留有無數先賢偉人、農工戰士、知識精英、凡夫庶民奮鬥的呐喊與腳印。他們為民族之夢奮鬥,為實現“獨立、統一、民富、國強的中國”之夢而奮鬥。
辛亥革命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使中國社會由兩千年封建專制開始向獨立自主、民主、自由的現代國家轉變。在晚清積弱衰敗,國家面臨西方列強侵略瓜分、災難深重的時刻,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義無反顧地投入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活動。他們高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義旗,成立革命團體,與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抗爭。在清政府的鎮壓下,革命先賢們不畏生死、百折不撓,團結海內外志士,共同追求革命理想。孫中山以“天下為公”為己任,晚年重釋“三民主義”,提出“聯俄、聯共和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讓國、共兩黨第一次攜手合作,民主革命事業面貌一新。孫中山為振興民族,建立獨立均富國家的夢想終身奮鬥、死而後已,是促進中國統一復興事業的楷模。民國建立後,中國國民黨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在武昌起義之後的第八年,北京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群眾性反帝、反封建愛國民主運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接過辛亥革命的旗幟,以更加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勢力發動猛烈衝鋒。在“五四運動”遊行隊伍中,先醒的知識分子們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推崇“民主、科學”的精神,為落後的中國社會進行新文化和新思想啟蒙。遊行隊伍從北京大學走向全國,各階層民眾群起響應。“五四運動”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鄧中夏等一大批文化先賢為推動中國改革的中堅,也是接受西方民主科學精神的愛國先驅者。“五四運動”對軍閥統治下紛亂沉悶的中國社會進行洗禮,催生出一支思想先進的、有龐大社會基礎的、各階層精英參加的革命先鋒。中國共產黨在“五四運動 ”後不久應運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