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評論員 余永勝)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兩國每年的科研投入都是天文數字,產生重大科研成果本不足為奇。之所以特別強調上述兩個項目和成果,是因為二者都屬於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的突出特點是看不出有明確的用處——有人說這是“為研究而研究”,也有人說是“為滿足好奇心而研究”,因而這種研究的必要性在民間常有爭議。比如,中國輿論有種看法認為,在目前國民收入仍遠低於發達國家,且仍有相當數量的貧困人口的情況下,花費大筆資金投入到沒有具體用途的太空研究,有些得不償失。
其實,所謂基礎研究的“無用”,只不過是跟應用研究相比,其用途不那麼直接、明確、具體而已。從根本上說,基礎研究也是能夠造福人類的。這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基礎研究會帶來大量的科技“副產品”,這些“副產品”是能夠直接產生商業效益的。比如,美國上世紀實施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產生了數千項科技成果,這些成果多數後來都轉化為民用技術,比如嬰兒用的尿片最初就是為航天員設計的。後來的專門研究顯示,阿波羅計劃每投入一美元,就會產生四至五美元的經濟效益。
其二,基礎研究本身不論看起來多麼“脫離實際”,一般來說最終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只不過需要的時間有長有短而已。科學史上有無數的例子證明這一點。麥克斯韋與赫茲先後發現和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當時看起來並無實際用途,但後來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通訊技術正是依據二人研究的成果。再比如,從古希臘就開始研究的素數問題,一度也頂著“無用”的惡名,但幾千年後終於被運用到密碼學中。就以這次中國將發射的探測暗物質衛星為例,據專家透露,在衛星研製過程中需要一種BGO晶體,但此前世界範圍內最長的該類晶體只有30厘米,科學家們為此更新了技術,實現晶體60厘米的突破,並將其應用在工業和國防領域。
需要指出的是,基礎研究的成果都是向世界公開的,這與應用研究的成果一般都作為商業機密有著根本不同。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一些國家可能因此缺乏在基礎研究領域投入資源的動力,而是想坐享其成。日本就是這方面的典型。眾所周知,日本在戰後實現了經濟騰飛,一度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至今仍是最發達國家之一。它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經濟成就,與其注重科技創新是分不開的。但日本政府和企業主要是把資源投到了應用研究上,對於基礎研究,日本的貢獻甚少。換句話說,日本的經濟騰飛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其它國家特別是美歐在基礎研究領域內提供的“公共產品”實現的。
問題是,各國如果都像日本那樣一味埋頭於應用技術的研發,忽略甚至逃避基礎研究的義務,那應用技術的未來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