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創生於全球金融最發達的美國,可以說“影子銀行”已經深刻改變了美國的金融結構與金融運行的模式,在美國,影子銀行系早已成為美國貨幣創造的主體之一。影子銀行的個體性風險加上其迅速膨脹的規模,成為引發美國整個金融系統風險的重要因素。最典型的例子是信用違約掉期(CDS)。這種住房按揭貸款融資來源方式的改變,不僅降低了住房按揭者的融資成本,也催生了整體資產泡沫。1997年,這個市場還只有1800億美元規模,但是到2008年,全球CDS信用違約掉期市場交易已經達到62萬億美元。這樣,由於CDS過度交易等帶來的杠杆放大,風險自然地轉移分散到銀行業系統和金融市場之中,這也使得整個金融體系暴露在一個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之下,並隨著美國房地產價格下跌引發了全球連鎖性的金融危機。
與美國相比,儘管中國的“影子銀行”的表現形式不同,但中國的“影子銀行”系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金融深化的產物。中國是典型的間接融資的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改革開放30年多年來,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占據我國社會融資總量的80%至90%。但本世紀以來,隨著全球金融自由化以及中國“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脫媒”的快速發展,融資格局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融資規模占全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有所下降,比如,2002年人民幣貸款占比為92%。央行貨幣政策調控也可以簡略概括為:根據GDP增速確定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大致增速,並將之折算為當年新增貸款規模。央行貨幣政策目標名義瞄准M2,實質只須控制住信貸規模。
然而,近些年,隨著中國金融脫媒和大量表外資產的出現,影子銀行發展迅速,表內信貸增長量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會的資金供求狀況,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經濟資金支持加大,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另一方面,其他融資方式發展迅速,銀行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比重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