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對華外交奉行“政經分離”的方針,真的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嗎? |
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評論員 蔡亮)“二律背反”(antinomy)是康德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康德認為它源於人類理性追求無條件的東西的自然傾向,反映了理性內在矛盾的必然性。在對外關係方面,各國的出發點無一不是力求本國利益的最大化。從形而上的角度而言,外交是國家在理性層面追求無條件地實現本國利益的產物,即各國總是希望在對外交往中好處全拿。但這僅一種理想化的論述,現實世界中的外交實質上是國內外多重博弈的過程與權衡利弊後的結果。因此,如果一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完全從理想化出發的話,其行為中頻頻出現“二律背反”現象便不足為奇了。
眾所周知,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特需”已成為日本經濟復甦所不可或缺的一劑良方,充分分享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商機亦已成為日本各界的共識。野田首相本人在2011年12月訪華期間也向中方提出了“推進雙方基於共同戰略利益基礎上的互惠互利關係”的6點倡議。與此同時,日本首次還購買中國國債,雙方目前也已啟動貨幣“直兌”業務,這對加深中日兩國的經貿聯繫,力推人民幣國際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在政治領域,兩國關係頻現“紅燈”,互信“赤字”持續加大。今年適逢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本應是積極營造友好氛圍、化解僵局的良機。然而,日本根本沒有誠意與中國一道共同為推動“戰略互惠關係”而努力,反而繼在南海問題上對華頻頻發難之外,龍年伊始又一次在釣魚島採取行動,給其重新命名,將其周邊的四個小島分別取名為“北小島”、“北西小島”、“北東小島”等。4月,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訪問美國華盛頓時,發表演講稱東京都政府決定從私人手中“購買”釣魚島,之後公開開設賬戶接受社會各界捐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