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魚島問題是檢驗每個炎黃子孫民族大義的試金石 |
中評社╱題:以史為鑒看台日漁業協定 作者:徐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3年4月10日,台灣與日本簽訂漁業協定,馬當局為此歡欣鼓舞,並強調是在“主權爭議擱置”下的爭取漁權的一次重大勝利,但島內各方看法呈現分歧,大陸各方不以為然者眾。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歧義?要說明白,還得推遠一些,從歷史中找尋脈絡。歷史殷鑒不遠。筆者以1931-1945年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對華手段以及蔣介石政府失去民心的作為為史鑒,對當下的兩岸關係及台灣朝野對日態度提供對照、參考。
當前釣魚島爭端日趨深化的危機及日本政治、軍事舉動
日本是個島國,自然資源匱乏,市場狹小,因此,自明治維新後,通過“蘭學”窗口,借助工業革命的發展,走上對外侵略的帝國主義道路。日本的野心從來並非局限在殖民中國,更延展於雄霸南太平洋。因此,其亞太戰略與美英等西方帝國的亞太利益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利益衝突的一面,這使得其稱霸野心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遭到極大挫折。二戰後,在國際冷戰格局下,日本受到美國的全面扶持,迅速融入西方冷戰陣營,未待深刻反省戰爭罪行便成為霸權國家陣營中的一員,使得日本軍國主義思維並沒有根本改變。特別是當日本具有了相當的國際經濟地位之後,政治需求逐漸膨脹,軍事野心也逐漸顯露出來。1980年代後中國不斷崛起的現實與勢頭,讓日本稱霸亞太的野心嚴重受挫,忐忑不安。
從歷史上看,日本一旦確定外侵政策,一是它可以拋開一切國際社會和國際法的約束,正如一戰前它退出“國大”,二戰前它退出“國聯”。
二是它會制定明確的侵略政策。如侵華前夕,1927年6、7月間,日本田中內閣就召開“東方會議”,確定對華政策,拋出《對華政策綱領》,擬定《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密件,並以奏折形式呈送日本天皇,內曰“惟欲征服支那(指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指中國東北地區),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就是有名的“田中奏折”。政策確定,外侵腳步隨之加速。
三是在其首要侵略地,頻做手腳,其中製造藉口、嫁禍於人、欺騙引誘是最為典型的做法。“九一八”前,日軍就製造了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等;“九一八”時則先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村附近南滿鐵路,再襲擊日本守衛隊,均嫁禍於中國軍隊,繼而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和瀋陽城發動進功。侵華過程中甚至共同防共都成了其大舉增兵的藉口。當前在釣魚島危機中,日本扭曲事實、混淆國際視聽的動作屢屢出現。
四是做好國內的戰爭鼓動宣傳,炒熱戰爭氣氛。
五是擴軍備戰。日本海軍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還在繼續發展。
六是爭取國際支持,比如聲稱其“無領土野心”。
七是經濟危機常常是其發動戰爭的直接導火索。始於1929年秋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了4年,1930年波及到日本,並於1931年達到危機頂峰,它激化了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矛盾,成了日本右翼推動侵華戰爭的導火索。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經濟危機,日本大地震及海嘯、核災,使本已停滯的日本經濟再受重創,國土資源縮小1/3,日本政局更是動蕩不安。這些刺激日本骨子裡的外侵欲念咄咄升起,恰如1929年秋全球經濟危機後的日本。
八是利用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綏靖政策,蓄勢以發。帝國主義國家的綏靖政策根源於與日本有著共同的侵略利益,日本擴張海外利益沒有嚴重侵犯其他帝國主義殖民利益的時候,綏靖政策就有其存在的土壤。面對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英美等國對日本舉動既縱容又限制,甚至對“九.一八”事變,仍寄望能防止日本獨吞併能分享中國東北,因此通過國聯拋出東北“國際共管”的協議,直到日本一意孤行,退出國聯,進而侵犯華北、華東,終至珍珠港事件才被迫對日宣戰。
以近日安倍右翼政府的種種政治軍事作為來看,諸多跡象儼然歷史的翻版。雖然國際情勢大異從前,但在日本右翼利用美國重返亞太進行戰略再平衡的機會,讓軍國主義幽靈上身,引發戰爭的企圖仍不能低估,日本對中國釣魚島主權的強勢挑釁更需高度警惕。
讀國民政府抗日曆史需要汲取的教訓
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新一波殖民中國的侵略戰爭起點,迅速掀起的全中國人民的反日怒潮也拉開了長達14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序幕。然而,面對日本侵略,蔣介石政府是如何做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