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習會”的關鍵絕不是地點,而在兩岸對處理主權議題有無共識。 |
中評社台北9月1日電(評論員 林淑玲)台灣陸委會前特任副主委張顯耀涉洩密去職,意外牽扯出“馬習會”議題。馬英九日前與媒體茶敘時提到,“有機會我們不放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我們也不強求”。我們認為,機會和條件都是創造出來的,不去創造就不會有,有心去創造就會有機會。
馬英九2016年5月就要交棒,他再度提到“馬習會”,期盼在結束任期之前交出漂亮成績單,成為真正為兩岸破冰的領導人。然而我們從台灣方面爭取“馬習會”的做法與過程中看到了許多問題。如果馬英九真心希望在卸任前完成“馬習會”,以目前的氛圍可能性是極低的。套句流行語,“馬習會”之於兩岸,也是非誠勿擾!
兩岸領導人會晤非但是兩岸盛事,更受全球矚目,見面本身只是儀式;重點是見面說什麼,做什麼,有沒有簽什麼文件,這些均須事先舖陳與縝密規劃,腳本一分一秒都得寫得清清楚楚。更重要是雙方必然都有政治前提,符合雙方見面的前提才有可能見面。
“預設前提”這件事,在台灣政壇經常被民粹化。例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受訪時曾提到,“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與大陸對話。”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時,民進黨也宣稱“不預設政治前提下願與任何大陸涉台人士會面是民進黨一貫立場。”“不預設政治前提”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民粹語言,民進黨要求大陸不能預設統一前提,難道民進黨也不排除接受統一?完全沒前提,見了面如何談?難不成先來個幾小時的統獨大辯論?這說法完全是“口水工程”,紅綠黨對黨接觸能成才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