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21日電(評論員 胡志勇)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對美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美國所主導的“印太戰略”涵蓋了區域安全機制、四方安全對話、五眼聯盟、五國防禦協定等多個機制,是一種複合型的安全政策。印太地區已成為歐盟愈加關注的焦點和爭相介入的區域,助推了印太地區日趨成為全球新的地緣政治博弈中心的態勢。
近年來,歐盟強化了地緣政治意識,不斷增強集體行動能力與內部團結,著力提升歐盟的戰略自主能力;而作為歐盟主要力量的法國和德國都紛紛在印太地區部署軍艦,以體現“大國式存在”。歐洲主要國家為避免在兩極衝突對抗中選邊站,紛紛重視印太地區的利益與挑戰,不斷強化各自國家戰略自主能力,試圖走出不同於美國“印太戰略”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印太”路線,強調具有印太地區戰略自主權,在抗衡中國崛起的同時強化各自國家在印太地區的領導地位。
歐盟緊跟美國出台“印太戰略”,標誌著歐盟介入印太地區事務進入新階段。促進合作是歐盟在印太地區的核心策略,以外交和安全合作作為發展經貿關係的重要補充。未來歐盟在印太地區的外交和軍事領域將會更頻繁、更高調,凸顯了歐盟“海上擴張”的野心,與美國一道聯合重塑地緣政治格局,導致印太地區安全不確定因素進一步上升,印太地區安全局勢進一步惡化。
隨著歐洲主要國家對印太地區重要性的認知不斷上升,印太地區將成為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等其他西方大國博弈的一個重點地區。而歐洲主要國家各自版本的“印太戰略”相繼出台,在緊跟美國在印太地區行動的同時,也極大地加劇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對印太地區將產生嚴重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影響,印太地區的政治生態也隨之受到激烈的震蕩,印太地區政治版圖與安全態勢將不得不經受來自歐洲地區的考驗,印太地區安全形勢跟趨複雜化,其不安全因素和危險性將顯著上升。隨著英、德、法國等歐洲主要國家“重返印太”,印太地區未來走向將更不確定。
歐盟對華認知正處於調整過程中。開始強調中國在經濟、政治和價值觀上的挑戰性,原來以務實為導向的對華政策出現了更強的價值觀因素。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有意引導北約和歐盟將力量重心向印太地區轉移,加強了與歐盟對華政策的協調,跨大西洋聯盟成為美國新政府推行對外戰略的基石。美國歐盟也表現出積極與美國修復關係的欲望,強化跨大西洋聯盟關係,以維護歐美共同利益。對華政策協調成為跨大西洋合作的最重要內容之一。未來的中歐關係將面臨更大的“美國因素”影響。但歐美之間也存在一系列難以解決的結構性矛盾,歐洲主要國家既有配合美國的一面,也有欲要影響美國的一面等限制著雙方對華政策協調的領域、深度與成效。
歐盟內部對華認知和政策也並非完全一致,作為歐盟的領導者,法國與德國的對華政策也存在一定差異。馬克龍領導的法國更願意通過其政治和軍事大國的優勢,來體現和推進歐盟的戰略自主,在對華政策上有較多主動作為,比如較為頻繁地到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積極參加在印太地區的聯合軍事演習等。而德國的對華政策則相對沉穩、務實,更願意通過對話、協商尋找中歐的共同利益。歐盟既想繼續與中國加強在經濟方面的務實合作,但又要在價值觀領域展現一種戰略自主與領導者的姿態,歐洲主要國家打壓中國的行為,受制於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藉用“政治正確”實施經濟打壓,遏制中國的貿易優勢。歐洲主要國家緊隨美國的步伐,否認中國的西沙群島直線領海基線、南海諸島的島嶼地位以及中國對南海的歷史性權利。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積極呼應美國派出軍用船只進入南海開展單獨或聯合行動。2019年8月,歐盟國家首次就南海形勢發表“歐盟涉南海形勢聯合聲明”和“英法德涉南海形勢共同聲明”。不點名地指責中國在南海的正當反制行動,偏袒越南。2020年1月,英國皇家海軍司令和法國國防部總督察長公開聲稱要考慮在南海持續部署艦艇的可行性。
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戰略”實際上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附產品。英國、法國等作為美國的盟友,積極追隨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以展現聯合對抗中國的姿態。在表態將大幅提升防務費用後,英國被指將在2021年派遣以“伊麗莎白女王”號為核心的航母打擊群赴日本近海,與海上自衛隊和美軍進行聯合演習,並巡航沖繩群島海域;法國海軍亦表示於2021年5月赴亞太與美日舉行演習,法國海軍參謀長強調“這是一個針對中國的信號”以提高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
2021年5月,歐盟國防部長會議批准一項決議,同意邀請美國、加拿大和挪威加入歐盟軍事機動性計劃。在德國強烈要求美國參與這一計劃下,原本希望歐盟在軍事上實現“戰略自主”的法國、盧森堡等國最終接受了德國的建議。
這是歐盟首次向非歐盟國家開放“永久結構性合作”聯合防務機制(PESCO)。也是歐美防務議程的真正開始,該計劃旨在通過消除影響軍事機動性的各種行政程序和監管障礙,同時升級橋梁等基礎設施,加快軍隊在歐洲各地的調動。
美國加入歐盟軍事機動性計劃可以實現美歐在軍事機動方面進行跨大西洋合作,被視為拜登接受歐洲軍事野心的第一個務實行動。美國希望借此在重要的歐盟機構中站穩腳跟,及時了解有利可圖的項目,以向歐盟兜售更多武器。同時,美國希望提高北約在歐洲的軍事威懾力,防禦俄羅斯的“侵略”。以培育一種“全社會”方式來保衛歐洲。
英國在南中國海和更為廣闊的印太地區逐漸增加的參與度,反映了英國在印太地區長期存在的國家利益和該區域不斷增加的戰略重要性。英國從成功脫歐轉向了“全球英國”戰略,不斷向外擴大全球影響力。英國脫歐後,加快調整戰略重心,重新尋找國際定位。英國政府提出,2021年起將把印太作為對外優先戰略區域,“向印太傾斜”成為對外戰略的核心,明顯加大了對印太地區的力量投入,在涉華問題上的態度也前所未有的強硬起來。英國基於這一政策理念,加快推動與印太地區國家在政治、經貿與軍事領域的交流合作,在獲取更多利益的同時提升英國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
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積極加強在印太地區海上軍事力量存在, 在凸顯這些國家試圖協助美國牽制中國的能力的同時,不斷擴展各自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範圍,提升各自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政治與安全影響力。
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戰略威脅”,通過“印太戰略”拉攏歐洲國家組建反華聯盟,拜登政府上台後重新塑造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主義政策,強調加強盟友關係,可能會全面恢復對歐洲的合作,致力於修復美歐同盟關係。在安全方面,重申美國對歐洲盟友的安全承諾,淡化處理責任分擔;在經貿方面,盡快恢復世界貿易組織的職能。加強與歐盟的合作;在全球治理方面,美國將重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重返《巴黎協定》,加強美歐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及民主人權等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在涉華問題上,拜登執政後將應對“中國崛起”作為與歐洲協調行動的重點問題之一,強化美歐之間的協調,在民主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施加壓力。美國拜登總統宣告“重返”大西洋聯盟核心和巴黎氣候協定深受德國的歡迎,使被特朗普拋在一邊的多邊主義再次煥發了生機與活力。歐洲主要國家會進一步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強化印太地區安全協同合作,聯手對付中國,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外交、意識形態、治理和人力資源等手段,建立所謂的印太地區新的規則、規範和制度與地區新秩序,本質上是美國為維護霸權主義所制定的規則。在增強歐洲主要國家各自競爭力的同時牽制中國、應對中國崛起,並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產生不利的影響。
歐美利用所謂人權問題對中國施加制裁的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美國利用人權和安全問題頻頻向中國發難,意在破壞中歐經貿合作,2020年12月中國與歐盟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被歐盟擱置。
2021年3月,歐盟因中國迫害新疆維吾爾人與其他少數民族而對其實施制裁。這是自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歐盟首次對中國進行的人權制裁。中國立即做出回應,宣布對歐洲議會成員和其他人士進行反制裁。
目前歐洲面臨著德國默克爾即將退休、德國在歐盟的領導地位也即將由法國馬克龍來替代的局面。因此改善中歐關係,首先必須要改善與法、德的關係。方可解決當前中歐關係的矛盾與問題,尤其是迫切的中歐投資協定問題。中德之間衝突與矛盾遠小於中法之間的矛盾,因此中國應首先解決好中法之間發生的不愉快的衝突,淡化中法間的矛盾,使中歐關係走向正軌。
未來歐洲和中國關係的政策選擇將會是一種利益和價值的取舍,歐洲雖不完全站邊美國,但在許多方面歐洲也與美國的利益一致。歐盟在構建與美國新的跨大西洋關係時,基於平等原則成為歐洲的核心訴求,反映了歐盟戰略自主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