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夢”為何難圓
造成美國社會流動性缺失、階層固化的原因在美國國內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金錢文化”、銀行放鬆管制對此難辭其咎。金融行業在過去二三十年迅速膨脹,“贏者皆得”的經濟模式出現。華爾街攫取了大量社會資源,1970年,銀行高管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0倍,現在是400倍。
還有人將 “美國夢”的破碎歸咎於技術進步。一方面,技術進步創造了新的行業和新的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技術進步也讓機器取代人力,部分美國人從而失去勞動致富的途徑。麻省理工學院兩位教授在新著《與機器賽跑》中說,電腦完成任務的能力不斷超越人類,從駕駛到譜曲到創造性寫作,無不如此。他們說,結果是技術可能很快成為工作終結者。
但包括經合組織在內的更多分析指出,教育是影響社會流動性的關鍵因素。《時代》雜誌專欄作家扎卡里亞說:“美國教育已經崩潰,美國工人收入得不到提高,‘美國夢’的核心——社會流動陷於停頓。”他說,教育是攀登經濟社會階梯的捷徑,美國比任何時候都急需良好教育。“當我們酣睡之時,世界其他國家在更新他們的技術。歐洲、亞洲國家努力提高大學普及率,而曾經領先的美國卻停滯不前。其他國家專注於科學和數學,而美國卻沉醉於體育運動和休閑研究。”
除了教育水平的相對下降,美國教育機構對少數族裔、貧窮家庭的歧視性政策也是造成弱勢群體“美國夢”難圓的原因。研究表明,一些名牌大學在招生中存在對亞裔學生歧視的現象。許多美國亞裔學生在申請大學時,為了免遭歧視,通過改名換姓掩蓋自己的亞裔身份。亞裔美國學生要想獲得和來自其他族裔的學生一樣的入學機會,考試分數就必須超過其他學生。哈佛等“常春藤”大學熱衷於招收達官顯貴子弟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
正因如此,對於很多出身底層的年輕人來說,“美國夢”可能永遠只是一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