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日趨深化,大國較量最為深入和廣泛的地區莫過於亞太地區。在這張“大棋盤”上,無論是領土主權和海上權益爭端,還是大國關係的演變,都變得詭異莫測——美國發揮著演繹地區格局的關鍵作用,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東盟和其它地區性強國扮演著或棋手或棋子或兩者兼有的角色。
文匯報刊登上海對外貿易學院法學院教授郭學堂的分析文章稱,在戰略機遇和戰略挑戰並存,戰略格局瞬息萬變之際,亞太局勢既給大國戰略和外交帶來了難題,同時也為大國施展影響力打開了空間。
美國再施“模糊戰略”陰招
近年來,東亞安全形勢出現緊張局面,與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有著直接的關係。
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的根本動因在於防範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上升,以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在政治、經濟、軍事,甚至文化等雙邊或多邊領域對中國發起一輪又一輪的攻勢。奧巴馬政府前期利用天安艦事件和日本抓扣中國漁民事件,加強美韓日軍事同盟,調整駐日和駐關島軍事部署;中期利用南海島嶼之爭,挑撥中國與東盟關係;後期利用中菲黃岩島和中日釣魚島爭端,加強在東亞的軍事存在,保持對華軍事壓力,其勢頭之猛、範圍之廣、政策之密、心態之急,給人一種“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感覺。
東亞地區一時出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局。而正是東亞地區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爭端給美國的戰略調整鑽了空子。一是東亞一些國家之間存在的領土主權爭端問題,包括俄日北方四島主權之爭,韓日獨島主權之爭、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南海部分國家與中國之間的島嶼主權之爭;二是兩大民族統一問題,即中國大陸與台灣未統一,朝鮮和韓國未統一;三是能源安全問題。在中國東海和南海一些海域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一些鄰國覬覦已久。更為突出的是,中日韓是東亞地區三個最大的石油消費和進口大國。2011年中國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占總進口額高達75%,日本和韓國石油進口的87%都是來自中東,三國的石油運輸通道在馬六甲海峽、南海和東海發生重疊。上述三個因素同時觸發,使東亞國家相互猜忌,互不信任感長期存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區都找不出像東亞地區這樣身處集民族統一問題、領土爭端問題和能源安全問題於一體的複雜局面。這些問題猶如東亞內部存在已久的“定時炸彈”,美國實施重返“亞太”戰略,恰恰給這顆“炸彈”裝上了“引線”。
暫且不說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已經較為深入,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家間衝突發生的強度,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一再聲明不會捲入東亞領土爭端的美國,卻在戰略“東移”的推進過程中開始“選邊”,在涉華領土主權之爭中,很明顯地站在了菲律賓和日本一邊。但是,一旦領土主權爭端出現升級,美國又非常擔心自己捲入,呼籲有關方面通過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美國將這種戰略稱為“再平衡”戰略,即對東亞地區因中國力量上升而出現的失衡狀態進行力量上的再平衡。而實際上,這是美國重拾上世紀對華“模糊戰略”的陰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