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連日來,美國“棱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引發的風波愈演愈烈,其涉及面之廣,影響力之強,令全世界為之驚心。在沸沸揚揚的“棱鏡”事件背後,兩個問題尤其值得思考。
思考之一,國家安全和個人隱私如何平衡?
在白宮看來,情報監視是為了防範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最終目的是維護國家安全。更何況該項目還受到司法、立法、行政三個分支的監督,是“完全正當”的做法。照此邏輯,斯諾登的泄密行為會為美國情報蒐集能力造成重大損失。
不過在一些媒體和民眾眼中,政府大規模監視私人通訊未免有“濫權”之嫌。尤其在“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普通民眾的監視,賦予有關部門更多的偵查和搜查權。雖然奧巴馬日前安慰國民:“沒人在監聽你的電話”,相關部門“分寸拿捏得很好”,但誰又能夠確定,國家安全局的網絡監管就會對美國公民網開一面?
應該說,出於對國家安全的考慮,一定的監管無可厚非,然而“度”的把握至關重要。如何界定,又如何實施,無疑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思考之二,面對發展並不平衡的網絡世界,處於弱勢的國家如何保護自身權益?
“棱鏡”事件之所以觸目驚心,不僅因為涉及美國國民,也因為其他國家被捲入其中。
作為網際網路的發源地,美國控制著網際網路的大部分域名根服務器,擁有一大批網際網路跨國公司。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在網絡空間的優勢甚至高於現實世界。然而與此同時,網際網路早已成為全球億萬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礎設施,要保持網際網路的“公益性”,防止其成為被利用的工具,恐怕不能依靠美國一國的“自覺自願”。
“棱鏡”事件曝光後,大西洋彼岸的歐洲一片譁然。歐洲諸多網際網路業者呼籲,歐洲應該擁有自主、強大的網絡產業,這不僅事關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能使歐洲獨立於美國情報機構的全面監控。
“棱鏡”事件也為中國敲響了警鐘。有媒體援引斯諾登的話表示,美國政府自2009年以來,一直入侵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區的電腦,監控目標達數百個。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或許尚待核實,但隨著網際網路在中國的飛速發展,中國成為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者已是不爭的事實,併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如今,網際網路已成為全球億萬人共同使用的重要基礎設施,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符合全世界的共同利益。因此,除了自建網絡產業,豎起嚴密防線,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應對來自網絡的威脅。比如通過聯合國這一主渠道,推動建立公正、民主、透明的網際網路國際管理機制,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杜絕權力的濫用,讓世界各國的民眾在安全的環境下共享網際網路帶來的便捷。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