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美日兩國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一唱一和,對華掀起輿論圍攻。另據日本媒體報道,即將召開的七國集團峰會在聲明中將點名批評中國的海洋活動(是否真的如此,我們拭目以待)。有媒體據此認為,一場圍堵中國的大戰略已經開始。
《人民日報》發表國際問題專家華益文章稱,圍堵也就是遏制。現今的美日對華政策是否在本質上可以歸結為遏制,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至少美日官方否認。但是,圍堵也好,遏制也罷,或者用別的什麼詞,美日對華政策和涉華言行中包含的對華防範、牽制甚至遏制的成分卻是明顯的。
安倍履新後,借助各種機會在釣魚島、南海、軍事等不少議題上渲染中國威脅論,用日本媒體的話說就是極力構建對華包圍圈,開展圍堵中國的外交。美國在將對外戰略重心轉向亞洲之後,公開支持日本對釣魚島的施政權,並由美國總統出面數度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借助美日同盟對中國進行嚇阻。美國還在南海問題上屢次發聲,搞很多不是選邊勝似選邊的小動作,為越南和菲律賓撐腰,把中國描繪成挑事者。
透過表像看本質,美日對華之所以出言不遜和聯合圍堵,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對華戰略焦慮。中國這些年崛起不斷累積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著實讓美日有些不適應。二是各自戰略盤算。美國把中國視為自己維持霸權的最大潛在威脅,可為本身的戰略調整乃至國防預算的增減與分配找到有效理由。安倍則把中國當做其實現恢復日本往日輝煌夢想的最大絆腳石,又當做其修憲強軍的藉口。
歷史和現實昭示,要圍堵中國註定頭撞鐵牆。歷史上,一些大國崛起時,一般都遭遇過圍堵。現在中國壯大了,被圍堵似乎是情理之中。當然,中國被圍堵也不是頭一次。新中國剛成立時,西方國家就對華進行嚴密封鎖。但中國沒有垮,反而衝破重圍,開闢了國內發展和國際關係的新天地。現在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依然複雜多變,但遭遇的封鎖今非昔比,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已經十分緊密,同美日的關係中圍堵與反圍堵並不佔據主導地位。今天的美日兩國,一個被層出不窮的國際問題搞得焦頭爛額,一個自身經濟增長乏力而底氣不足,要圍堵中國恐怕都力不從心。借助更多外力呢?它們可以去拉攏圈子,但亞洲國家不可能集體被綁架,七國集團同樣如此——很多國家還想著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事實上,即便美日內部,對圍堵中國也不完全意見一致。
更為重要的是,一方面,中國代表的是上升的力量和國際正能量,中國的崛起不同於以往一些大國的強勢、血腥崛起,中國選擇和平發展道路是真誠的,儘管一時還被美日等少數國家詆毀,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國對和平發展有著戰略自信和戰略定力,不會因一時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國家的言論而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美日對華圍堵,更像是實力地位相對下降之後一種焦慮情緒的反映,表面上在涉華國際輿論上能夠呼風喚雨、吸引眼球、佔據上風,實質上反映了對自身實力和影響的不自信,所謂自信不夠,狂妄來湊。
當對手焦慮的時候,中國更要冷靜。要分清他們是虛張聲勢,還是已然開始行動。如是虛張聲勢,天邊總會出現烏雲,風一吹就會散。如是已經開始行動,中國也只好奉陪。 |